作者:王高安 @ 2003-07-18
究竟是谁惹的祸?
上海 王高安
宋志坚《都是年轻惹的祸?》( 2003年4月22日《杂文报》),分析否定了年轻惹祸的说法,既表
达了对年轻领导干部犯罪的重视,也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年轻人的关爱之情。但是,看完全
文,究竟是谁惹的祸的问题却更加直截地摆在了面前。
也许读“河北第一秘”李真的《忏悔》会有不少启示。他写道:对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没能理智、
正确地分析这是历史的必然,是我们党在前进中的一小部分消极阴暗面,而是对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产生
了动摇。错认为这是党内的机体腐化,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无法扭转乾坤。共产党完了,与其一旦江山易
手,自己万物皆空,不如权力在握之时及早做些经济准备,如真有不测也万无一失。”(2003年第十五期
《新民周刊》第40页)
这样的表白是多么令人担心、令人害怕、更加令人警惕!
我们一直在说,领导干部要管好身边人。同时,我们恰恰忘了同一个问题的另外一个面,就是,年轻
干部身边人,特别是以秘书身份被提拔的年轻干部的领导、以干部子弟身份被提拔的年轻干部的父母和叔
叔、伯伯和阿姨们的表现对年轻干部的影响。我们怎么可以苛求要求身边人帮着“找鸡”的张二江们凭个人
喜好提拔起来的年轻干部都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呢?又怎么指望许运鸿、郑道访们的子女一定能成长为薄
熙来、习近平呢?也许,这些个官场败类本就不是为党的事业培养干部而选拔人才,不过是为自己从我党
尚不完善的体制、制度的缝隙中攫取更多的权力租金寻找帮手。这些确实“是我们党在前进中的一小部分消
极阴暗面”,但是,其消极影响,岂是我们能低估,又岂是我们敢低估的吗?因此,这类年轻人本不该走上
领导岗位。与其把他们作为“年轻干部”坏了“年轻人”和“领导干部”的名声,倒不如直接称之为提拔他们
的那些个官场败类的“同伙”或“帮手”。
当然,选了不该选的人,根子必然归结到我们的干部选拔机制上。曾有人生动地把人才分为如下几
类: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但是,怎样才能通过一定
的制度,通过一定的程序,保证把年轻人中的精品选拔出来,剔除其中的废品、次品,特别是危险品呢?
尽管我们在干部选拔方面的文章和著作可以说汗牛充栋,但是,只有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
例》的颁布,才使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为什么说只是“曙光”呢?因为,完全达到《条例》规定的标
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李铁成不就说得很清楚吗?尽管实质上是谁给的好处多,提拔谁的几率就
高,提拔的速度就快,但是,表面上,照样完全按照程序执行。为什么?因为尽管程序是严格的,但是,
执行程序的组织部长、分管副书记,都得先揣摩、体会,直到心领神会李铁成的想法以后,才按照程序来
套。如此执行制度,谁能保证选拔出来的不再是李真之流呢?一旦是这样选拔出来的年轻干部,谁又能保
证他不会“裤衩变背心——上来才几天”,“看着人家请、送、楼,手立时就发痒,仗着背后有人,上来就天
大的胆子,为所欲为、霸气熏天”,最终“新星”变“流星”呢?
当然,也不是所有犯罪的年轻干部都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选拔出来的。“一些品质和能力都不错的年
轻人在进入这个队伍之后,逐渐把升多大官和告多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笔者以为,无外乎我党
监督机制不完善、没有受过困难环境的磨砺、对封建吏治的片面认识和对我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模糊,甚至
错误的判断。现在的年轻干部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文革的磨难、复杂斗争的考验。至于我党监督机制
不完善的问题,也是不言自明。于此不赘。
年轻干部对封建吏治的了解,可能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贪官遍地,民不聊生”来概括,最为
恰当。因为,在我们过分渲染封建吏治昏庸的同时,我们恰恰忘了,或者很少告诉年轻人,“十万雪花
银”并非人人都企图贪占,所谓“无官不贪”不过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愤激控诉之辞。仅明清以降,按察使
周新两袖清风,家徒四壁;海瑞死后,丧葬费用若无友人襄助,实在无从着落;清朝两江总督于成龙,高
官30载,去世时属于自己的仅一身衣裳罢了;江苏巡抚汤斌,死在礼部尚书任上,遗物仅8两俸银……无视
他们,就是否认了清廉刚正的吏治传统,就使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年轻干部不顾廉耻的“腐败有理论”、“不
可避免论”等增添了理论根据。
同时,随着我国反腐败力度的逐步加大,媒体对反面典型
——比如胡长清、慕绥新、张二江等等——案例披露的深入程度也逐步加大。他们虽然不是我们干部队
伍的主流,但是,他们官居高位,说一套、做一套,大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声色犬马、腐化堕落的影
响,特别是对“三观”底气本不厚实,但是头脑十分“灵活”的年轻干部的不良影响却是深刻而长远的。一旦
逮捕了一名局长,就会联想“凡是局长都有问题”;处理了一名书记,就会推理“书记都有贪污行为”。同
时,因为正面典型宣传较少,对一些正面宣传就自作聪明地从反面去理解,认为正面强调是做样子的;更
有的年轻干部在接受了孔繁森、郑培民等正面典型的教育后,心理就嘀咕:“讲的很生动,不知有没有水
分?”再加上现实生活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办事不送礼、不求人就可能比较难的现状,久而久之,年
轻干部就对党的主流、对党的整体先进性产生了怀疑。正如李真的前任、也是推荐李真担任秘书的原秘书
吴庆五所说“思想发生了动摇。心想社会现实就是这样,……,我完全解除了思想武装,在腐败现象面前缴
械投降了。我不再是厌恶腐败现象,而是认为只能这样干,必须这样干。所以我选择了权力变金钱的道
路。”(2003年第十五期《新民周刊》第41页)
为笔者深为敬重的一位分管干部工作的领导,面对换届后的各种评价和说法,坦然笑曰:“酸甜苦辣
都有营养。”此言极是。我们一些年轻干部为什么“陨落”了呢?就是缺少,或者没有正确吸收营养的理论
根基和方法论脑子啊!某种意义上说,营养就是信仰,营养不良、信仰缺失,灵魂不再纯洁了,仅靠臭皮
囊,即使再年轻,又如何“不倒”呢?
笔者本不是钟馗,不知这“鬼”捉对了没?
2003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