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岛
哲学智慧是人的幸福寓所
作者: @ 2003-07-22
哲学智慧是人的幸福寓所
哲学是生活的艺术。人人都想过美好幸福的生活,都想领略生活中的无穷妙趣。那么现在要问的问题
就是,哲学到底是怎么样来指导生活的呢?
毫无疑问,哲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哲学的源泉。哲学又有什么价值呢?只有热爱生命的人,他们才会
思索或考虑幸福生活的价值的含义,生命的真正意义正是苏格拉底思考的哲学问题。
谈到苏格拉底,我们就自然想起哲学在古希腊时期的含义。在希腊哲学中,哲学就是爱智慧。智慧就
是关于生活的艺术。
苏格拉底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于是有人去特尔斐神庙求神谕,询问是不是有比苏格拉底更
聪明的人。传达神谕的女祭司回答说:苏格拉底确实是最聪明的人,没有再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了。此
神谕传到苏格拉底耳中,他感到大惑不解,因为他认为自己连小的智慧都没有,又从何来的大智慧呢?
为了证明神谕是错的,他走访了不少自认为是很有智慧的人。结果他发现这些人都有某些方面的知
识,但是他们却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以为自己有了某一方面的知识,便就以为自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
能的。他认识到,他自己和这些人的真正的区别在于,他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而那些人却不承认自己是
无知的。于是苏格拉底从中悟出了神谕的真正意义在于告诉他:“在我看来神不是真的说我最有智慧,而只
是用我的名字做例子,仿佛对我们说:人们中最具智慧的就是像苏格拉底那样,认识到在智慧方面实际上
是不足道的。”人只有承认自己是无知的,他才能发掘自己的理性能力向智慧过渡,从无知变成有知。在柏
拉图的《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说:“我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爱智’这个词倒
适合于人”,并认为“‘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可见,追求智慧应该是人的本性。人都应该有追求智慧的
渴望和激情。
人虽然不具有智慧,但他们却具有追求智慧的本性、渴望和激情。这就是说,人是处在从无知通向有
知的旅程之中。那么为什么追求智慧是人的本性呢?因为人人都在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智慧是指导人
们过上美好生活的艺术,所以智慧内在于人们生活的目标中。
在西文中,“爱智”一词是“philosophy”。“philo”是“爱”,“sophy”是“智慧”。在汉语中没有
与“philosophy”一词相应的词。我们现所认同的“哲学”一词是日本近代学者西周用来翻译西文
的“philosophy”一词的。汉语“爱智”一词是对西文“philosophy”的直译,是比较接近于西
文“philosophy”一词。“哲学”一词中的“哲”字的本意是“聪明、有智慧”,而“学”一字则有“学
习”、“学问”、“学派、学说”等含义。根据对汉语“哲学”一词的语义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出,“哲学”一词
并没有准确、充分地表达尽“philosophy”一词的愿意,遗漏了“爱”或“追求”智慧的含义。而“爱智”或
对智慧的“追求”恰恰又是人的自然本性。这样我们就可以看见,在这一翻译的过程中遗漏的恰恰是作
为“philosophy”本质即“爱智”这一最为重要的部分。
而且用“哲学”一词来翻译“philosophy”,在没有学习过“philosophy”的人那里往往会引起误
解,“学”字本来就有学派、学问答的含义,于是便望文生义地把“philosophy”视作与其它的人文社会科
学和自然科学并列的一门学科。
其实,这样的看法是一种误解。哲学不是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一门学科。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硬要把哲学视为科学的科学,把它看成是什么太上科学,要凌驾于一切科学
之上。我们在此的目的仅仅是要给所谓的“philosophy”正名,了解它的确切的含义,以便比较准确地理
解“philosophy”的性质。其实,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苏格拉底对哲学的理解,所谓爱智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知识。我们都知道,知识是可以分类的,比如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哲学即包含着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
学这三门学科。但这三门学科都应该统属于“philosophy”或“爱智”的领域。现在学科的分类更要广阔得
多,但不管如何广阔,所有那些我们可以叫得出名的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矿物学、语言
学、社会学、法学、美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等,也都应该是隶属于“爱智”的名下,它们都是人类追求智
慧的结果。
我们同样也应该知道的是,智慧是不可分科治学,不能分类的。刚刚跨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都知
道“哲学系”是与其它的比如“化学系”、“经济学系”、“中文系”、“历史系”等等并列的,随之也就把它
看成是一门学科,这起码是对它的愿意的一种莫大的误解。通过上面的分析,想来大家应该
对“philosophy”的性质有了比较准确的了解。总之,“哲学”一词相对于古希腊哲学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
的译名。
但是由于“哲学”一词在国内已经取得了几乎一致公认的地位,所以要想用其它的什么概念来代替它是
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不得已而在此继续沿用这一概念,然而我们需要注
意的是,在使用“哲学”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清楚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在说“哲
学”这一词的时候,心里想着的应该是“爱智”。这就有点儿关公“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味道。但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够说比较地接近于哲学,才能比较容易地走入哲学的殿堂。
人追求这种智慧就是力图从一种无限的超越的视角来观看或关注人自身的生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身在此时此世,不可能会对自己及自身所处的世界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要对这个世界
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洞察,我们就必须脱离自身的狭隘性,学会从一种无限和超越的视角或观点来关照现
实世界。这个视角或观点就是哲学所追求的智慧。
这种意义上的智慧,究其实质,就是中国哲学家庄子所说的“道”。“道”既是日月星辰、山川大地、
花草树木、人类与社会的本源,又是关照万事万物的一种超越和无限的视角或智慧。其实,在《庄子》一
书中也有这样的区分。如果你不信的话,你可以翻翻《庄子》一书的《秋水篇》,其中有“以道观
之”和“以物观之”的说法。“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这是说,从“道”的观点来
看,万物之间是没有什么贵贱之别的,但如果从“物”的观点来看则不一样,物总是认为自己是贵的,别的
物是贱的。“以物观之”说的就是人的智慧,“以物观之”得到的知识是思想冲突产生的原因。如像儒家和墨
家之间的争论,都以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
是”。以自己的观点来否定别人的观点。比如我与你辩论,你胜了我或者我胜了你,你一定是对的我一定是
错吗?或者说我一定是对的你一定是错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请第三者来也无法判定谁是谁非。这真
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那么究竟是谁对谁错呢?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呢?庄子认为站在“以物
观之”的立场是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他指出,在这样的立场是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他指出,在这样的立
场上标准不但找不到,而且只能使是非纷然杂陈,使人莫衷一是。甚至最后连人究竟是在做梦还是醒着也
在疑问之中。庄子不是讲过这样的一个寓言吗?“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
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
论》)
此一寓言另有深意在,即人能否提供一个客观的标准来划清梦与醒之间的界限。这一问题是真正的哲
学问题。似乎至今我们还未能解决这一问题。从这也能看出人的智慧是有局限的。所以庄子建议我们不要
斤斤于人所具有的小的智慧,应该痛下决心抛弃“以物观之”的视角,另找出路。出路何在?
庄子的答案是采纳“以道观之”的视野。现在的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道”。庄子认为,“道”不是思辨的
对象,也不是语言所能把握到的,当然更不是感觉的对象。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说“道”是什么。说这
是什么,有点西方的味道,或现代的味道。说“道是什么”有点像苏格拉底在与人讨论问题的味道。我们
说“道”不是什么,说它是什么,那么这也就意味着“道”肯定又不是什么。所以说“道是什么”是从“以物观
之”的角度提出的问题。这在庄子看来是“小知”或是人的智慧。“道”不可言说或讨论,却能够为人所体
会或领悟。
庄子所说的“道”不但是形而上的,而且也是形而下的,是无所不在的,存在于万事物之
中。“道”是“无所不在”的。它在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如果说“道”是一,那么一即一切,一切也
即是一。“道”是万事万物的源泉,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既是万物的根源,当然也是人的本源。
而人的伟大是由于他有思想,有智慧,而人的思想和智慧按照庄子的观点来看显然是源于宇宙的最高存
在,是人得“道”之精华而成的。庄子主张要“以道观之”,就是要从道或智慧的角度来关照万物,那么这个
世界及其中的事事物物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庄子认为,儒、墨各以自己的是非来否定对方的是
非是不对的。如果能“以道观之”,那么我们就能认识,万事万物都是“道通为一”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
也就没有必要强调是非、生死、梦醒、你我等等之间的区别。这些区别都是个人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
的产物,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某些莫须有的利益而勾心斗角。“以道观之”,就能齐生死,一夭寿,而万
物不足以扰乱其心。
当在生活中感觉到无穷的苦楚,痛苦万状,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你应该企求哲学的智慧,她有足够
的力量使你顿时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幸福生活是需要有智慧之光的指引才能得到。哲学智慧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条理解人生的新的思路或新
的视角。倘若没有哲学的智慧,也就没有人能够有幸福的生活。哲学智慧是我们的寓所,在这样的寓所之
中,我们才能得到幸福的生活,才能欢享真正的自由。在这样的寓所中,我们自由自在,我们无拘无束。
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愉悦。这种深沉而平静的喜悦是智慧所结的首要果实。智慧的寓所谁都
可以进入,只要你具有哲学的洞见和慧根。智慧渗透于哲学的洞见之中。我们人具有追求智慧的自然倾
向。如果说道是“无所不在”,那么智慧应该是属于人类的财富。其实,一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确凿无疑地
告诉了我们,如果人类没有追求智慧或哲学智慧的无穷的激情和无比的坚毅,我们的世界就不可能繁衍生
息直至如今,或者说我们人类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历史。所以,是历史告诉了我们,智慧或对智慧的追求
在维持着这个世界。智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源头活水”。
怎么得到智慧或“道”呢?追求智慧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知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知识而接近于智
慧。但你要知道,知识只不过是追求智慧过程中的阶段性的产品,还不是智慧本身。这就清楚地告诉我
们,理性固然是追求智慧的重要工具,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学会运用我们的耳朵去
听,要敞开我们的整个胸怀,运用我们的整个身体、整个心灵、整个的生命去感受,去听、去探索。也即
一个人的整个存在都在听,在感觉,在寻找,在探索。
智慧就是一条道路,所以哲学也是一条道路,是一条既在我们面前无穷地绵延,也在我们身后不尽地
伸展的道路。我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定要行进在这条道路上,只要我们始终把幸福生活看作是我
们人生的目标的话,我想海德格尔是对的,因为他曾经说过,哲学是一条道路。他说:“‘哲学’一词现在
说的是希腊语。这个希腊词语作为希腊词语乃是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一方面就在我们面前,因为这个词长
期以来已经先行向我们说话了。另一方面,这条道路又已在我们后面,因为我们总是已经听和说了这个
词。因此,希腊词语哲学是一条我们行进于其上的道路。”只要我们在学习哲学,我们就在这条路上行走。
所以学习哲学,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就是“上路”。 中国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