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茂荣 @ 2000-11-13
给胡乔木同志刻印
●张茂荣
每当到博山区崮山镇的焦裕禄纪念馆参观,或者从纪念馆门前经过,黑色大理石上刻
着的“焦裕禄纪念馆”六个金色大字便会引起我的许多回忆。馆名是胡乔木同志生前题写
的,钤用的名章是我刻的,说起来也是近10年的事了。
1989年5月在焦裕禄同志逝世25周年时,重新修建的“焦裕禄纪念馆”在其故乡落成开
放。为了增加纪念意义,提高纪念馆的知名度,博山区委的领导在与我交谈时,提出请北
京友人代求中央领导同志题名或题字的要求。我设想可以请胡乔木同志或者胡绳同志题
写,比较适宜,因为我的朋友陈铁健同志由于工作关系常见到这两位中央党史研究权威。
历史学家陈铁健在现代史研究方面卓有成效。1979年他发表《重评〈多余的话〉》,
对瞿秋白的历史作了真实客观的评价,受到广泛重视。继而参与中央纪委瞿秋白问题复查
组的工作,写出经中央书记处通过并发至全国的复查报告。此后又出版了《瞿秋白传》,
并参与中央党史研究编写工作,与中央领导同志有所接触。铁健同志与我相识并来往,是
由于爱石赏砚的共同爱好,我为他刻的印章、石砚摆在书橱内,经常与友人欣赏。因而他
的几位从事历史研究的朋友也得到我刻的印章,其中就有胡乔木同志。乔木同志当时是中
顾委常委、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
任。我受铁健同志委托,为他刻了“江苏胡氏”、“乔木所书”、“人心畅”等印。乔木
同志是人们熟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新闻界、理论界的老领导,他使用我刻的印
章对我自是一种鼓励。
乔木同志自幼在家乡盐城受到良好教育,且家学渊源,喜好诗文,培养成较强的写作
能力。我曾篆刻一套《孙中山名号印谱》,得到乔木同志的题签。看着那老辣的墨迹,也
会想起毛泽东书风的影响。为答谢乔木同志的厚爱,我刻了一方自然形的淄砚送他,砚背
刻铭:“不圆不方,亦谐亦庄。石寿万年,伴我书香。”乔木同志收到后颇为喜爱,遂应
我之请书写一幅行书中堂:“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这是《诗经·柏
舟》一诗里的句子,自是对我的勉励。说起来,与乔木同志在博山有过一面之缘。1988年4
月初,有中央领导同志到我所在单位参观,在楼梯门厅我看到省、市领导陪同着的竟是胡
乔木同志,他身穿深蓝色的羽绒服,面带微笑,双手插在口袋里。这也是他唯一的一次来
淄博视察。因此,我觉得请他为“焦裕禄纪念馆”题字比较合适。
也是一种巧合,1992年9月乔木同志病逝后,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撰文悼念,说到1966
年2月他与冯健、周原共同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人民日报》
发表时,乔木同志正在上海,他作为毛主席的秘书、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立刻让人打电
话向穆青表示祝贺。他说这篇通讯写得很好,“非常感人,新华社应多发这类宣传先进典
型的报道,以榜样的力量鼓舞群众前进。”如此说来,“焦裕禄纪念馆”能得到乔木同志
题写馆名,原本就是名符其实的一种机缘!
1990年3月,我把区委领导的意愿转告给铁健同志,接着他复信说:“乔木同志允诺题
字,唯因身体缘故,迄未题就。”这时的乔木同志已经78岁了,身体日渐衰弱,到当年9
月被确诊患了癌症。4月24日铁健同志来信说,乔木同志已为“焦裕禄纪念馆”题名,还书
写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题字。这时离焦裕禄逝世26周年的纪念日还有20
天,区委立刻派人到北京取回乔木同志的墨迹。同时带来一个口信,乔木同志的题字只有
署名而无钤印,让我为他刻名印补上,然后把印章送给他作为答谢。我立即刻好印章并钤
于乔木同志名下,就在纪念焦裕禄逝世26周年时在纪念馆内陈列,此后又刻到大理石上,
镶嵌在扩建的大门口,成为永久的纪念标志。
请乔木同志题字,已过去快10年了,这期间中国的改革大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
一新。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又出现了像孔繁森等众多模范典型,受到举国上下的学习
和崇敬,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焦裕禄活动的内容,更有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如果乔木同志在
天有灵,必然会感到欣慰的!今年是焦裕禄逝世35周年,简述乔木同志题写“焦裕禄纪念馆”
的经过,就作为我献给这位党的好干部的一束鲜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