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梅尧臣、文人与紫砂壶
作者:李绍斌 @ 2003-09-20
文人与紫砂陶
李绍斌
陶瓷作为一种艺术,确乎博大精深。既折射出人文历史的发展,又反映出艺术文明的进步。
天公偏偏钟情于万里长江的下游,这里山水秀美,人文荟萃。由于文化的积淀,不仅孕育出了瓷都景
德镇,而且培育了陶都宜兴。提到宜兴,自然与紫砂陶紧紧相连,而江南文人对紫砂茶具更有着一种特殊
的偏爱。
如果说嗜酒豪饮,表现了“骏马西风蓟北”男儿们的粗犷豪放,而以茶待客,浅斟细品,则显出“杏花
春雨江南”文人们的恬静淡泊,清高脱俗。文人们往往以品茗为韵事,饮茶不仅讲究茶叶、水质、气氛,
尤重茶具之精美。紫砂陶壶集多种艺术———造型、雕刻、绘画、书法、诗词于一身,古朴的色泽,精湛的
工艺,高雅的神韵,无不显现出高层次的文化底蕴。
北宋时,宜兴之紫砂茶具已负盛名,受到一些文人的注目。梅尧臣在《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有“天
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团香已入中都府,斗品争传太傅家。小石泉冷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
华”的诗句。然而,直至明代中期以后始盛行,且成为人们的雅爱之物。这是因为紫砂壶既无铜锡之败味,
又无金银之奢华,用于泡茶,色、香、味绝佳,明显优于其他茶具。自正德年间,宜兴士子吴颐之书童供
春从金沙寺僧学艺,并得到其主人的鼓励和指点,创制出精工紫砂壶以来,紫砂茶具更蕴艺术性,品位亦
越高了。当时即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说。
自兹之后,文人与陶工相结合,造就出了代代制壶名家,也产生了更多的传世佳品。文人雅士们热心
参与紫砂壶的研制工作,或设计图形、撰拟铭文、绘镌纹饰;或亲自搏泥、寄物寓意,骋志抒怀。以此为
雅、为乐。一把“大影壶”上刻有“茶山之美,含土之精,饮其清者,心恬神宁”,为汪森为时大影所
撰;“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是脍炙人口的“曼生壶”铭;著名画家吴昌硕为黄玉麟壶拟
铭文颇多,为“诵秋水篇,试中冷泉,青山白云吾周旋”,实为妙语巧思。自然,善制紫砂壶的工艺大师们
也自觉适应文人之需,学习典籍,观览鼎彝,研究书画,以汲取各方面的营养,请教文人,拜求雅士,结
交画家,以提高艺技。
我想,那小小的紫砂陶壶,竟然能映现出如此高雅、古朴、含蓄的气质,充满着艺术性、书卷气和金
石味,大约正是深厚的江南文化孕育和陶冶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