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关于吴牛喘月成语的网络资料
作者:望海 @ 2003-10-19
关于“吴牛喘月”有三个方面的资料聊备参考
望海
一是江西南宋宁宗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墓出土一面带柄镜为吴牛喘月纹镜。
二是山西王家大院吴牛喘月的雕刻。山西晋中地区灵石县静升村王家大院,1997年8月18日以"中国
民居艺术馆"正式向游人开放。静升王氏,源出太原,元朝皇庆年间,一位名叫王实的人定居静升。在事耕
的同时,王实兼做豆腐;王实被尊为静升王姓始祖。王家官高位显者达42人,到清代中叶,王家不惜之
本,大力修建宅院,总共建成面积1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落成为我国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落,是晋商大院的
典型,其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都堪称中华一绝。王家大院最值得称道的是三雕艺术(木雕、石雕、砖雕),
可以说是清代"纤细繁密"风格的集大成者。其雕刻的题材丰富,技法多样。有岁寒三友、四季花卉、麒麟
送子、吴牛喘月等题材,令人目不暇接。
三是李白《丁都护歌》诗中有“吴牛喘月时”的说法,该诗是李白现实主义诗篇中的一首杰作。全诗如
下: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其主题思想,向来意见纷纭。近几年出版的一些唐诗选本,把它定为天宝六年
(公元747年)六月,作者游丹阳横山时所作。诗中通过对劳动人民夏季拖船之苦的具体描绘,揭露了
统治阶级为满足自己的豪奢享受,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云阳上征去,两岸绕商贾。”诗一开始便用“云
阳”二字点明拖船的地点。“云阳”,在今江苏省丹阳县。战国时为楚云阳邑,三国时为吴县,唐朝时属润
州。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天宝元年改为丹阳县。“上征去”,就是逆水行去的意思,这里指出了船行的
方向。“饶”,可当“多”讲。“商贾”,就是商人,这里指经商店铺。“饶商贾”三字,点出拖船的环境;商
贾之众多,显示出运河两岸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这开头两句,平铺直叙,乍看似乎与题意关系不大,其
实,这两岸商贾市肆的豪华正好与下文写船夫拖船之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句“云阳上征去”,为下文
描写“万人系盘石”的情景先作好铺垫。可见并非无意之笔。“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这是从正面描写
船夫拖船之苦了。“吴牛”句是化用“吴牛喘月”的典故。这里,李白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地点出拖船的时
令:在连水牛热得晚上见到一轮明月,都误以为是太阳而吓得喘气的酷暑炎夏,船夫们还在不分昼夜地干
着拖船的重活。这短短两句诗,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把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真实地
再现在读者面前:他们头顶炎炎烈日,脚踩滚烫的大地,弯腰曲背,拖着沉重的脚步,拚命拖船前进。面
对如此情景,诗人禁不住发出“拖船一何苦”的深沉感慨。“拖船”,点出了所干之事。“一何”,是“多
么”的意思。“一”字是语气助词。杜甫在《石壕吏》诗中写道:“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其中“一
何”二字,亦是为了增强语气,强调诗意。诗人李白这里仿佛是在大声疾呼:“拖船是多么的苦啊!”这
个“苦”字为一诗之眼,贯穿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