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标举新世纪的东方思想个性
作者: @ 2000-11-16
标举新世纪的东方思想个性
---《东方文化》的方向
近一年多来的《东方文化》,已然成了中国人文思想领域众目关注的一份旗帜性刊
物。
在《东方文化》之前,90年代中期,中国思想、学术界也出现过几份相当有影响的
刊物,比如《东方》、《方法》等。而且,有意思的是,这些当时很受人文知识分子关注的刊物,
几乎都生长在京城这块风云之地上,孤独而倔强地在北方天空下弹奏着精神的心曲。星移斗转,当
这些曾经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重要言论阵地的刊物陆续从人们视野里消失之后,90年代末,《东
方文化》在南方的崛起,则为跨世纪中国人文思想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聚会场所。
这种思想的聚会,不再停留于对文化表象活动的感性议论,也不仅仅满足于胸臆独抒
的激情澎湃;更大程度上,它传达了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东方”这个传统与现代相交汇的文化
基点上,同整个世界理智地进行思想对话的鲜明态度和思维方式。事实上,当代中国人文思想领域
的变动之一,就具体表现在人文知识分子对“东方文化”与“全球文化”关系的新思考方面。如果说,
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曾经满怀热情地期待着世界性的文化整合局势的话,那么,在经历了对东西方文
化冲撞的更深入体察之后,人们现在更清楚地看到,在文化的全球性交流中,在“东方”与“西方”之
间,更需要有一种智慧的态度和冷静清醒的省察方式。如果说,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思想界
把“西方”当做了一个文化参照系,那么,面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文化危机和新的建构要求,
现在,人们更强调了对“东方”自身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改版后的《东方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
体现了世纪转换中的中国人文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动。张扬东方思想的个性声音,强调东方精神的当
代立场,提倡中国人文思想家独立的文化思考,设计文化之东方的新的生机与前景,成就了这份以
思想性、学术性为号召的南国刊物的最大魅力。这不仅迎合了当下中国人文思想活动的潮流,也为
刊物自身确立了受人尊重的个性特点。
在《东方文化》上,人们不仅可以读到像《新文化运动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与
中国知识分子》《中国农村稳定与否的因素分析》《近世文化世家的流衍与衰落》这样将深度的学
理探问与思想阐发融合为一的文章;还能见到展示当代中国“学者立场”的《多元化及其发展中的两
种危险》《转型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与文学》《打捞民间思想》;立足“当代视点”的《高考的是非与
高等教育的误区》《网络神话的陷阱》;进行“文化观察”的《岭南报纸的市民化倾向》《女性话语
与身份书写在中国》;倾吐“东方语丝”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向未来迁徙》等许多将思想颖
悟与现实情怀化合在广阔话语空间里的文字。特别是,每期的“东方话题”“东方学者看东方”专栏,
更是集中了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当下情势中对文化现实的自觉思考:从关于人文教育在当代大学中
位置的讨论,到对人文学科学术规范的追问;从现代性与亚洲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到反思全球化
中的东方文化前途……都鲜明地贯穿了一种同样明确而自觉的东方立场与意识,即在关注全球文化发
展的同时,将“东方”作为思想的中心对象加以深层体会和认识,着力强化对东方文化自身利益的认
同与建构设计,以此推动全球背景下东方问题的研究。应该说,这样的态度和立场,同时也向世界
展示了一种可能性——“东方”既是被思想的对象,同时也是产生当代思想和进行文化设计的重要根
据;“东方”因着当代中国学者不断的思想努力而不断远离了“妖魔化”的陷阱,变得愈加真实和清晰
起来。
这就是《东方文化》的方向,一个在今天这个时候不断向我们提供完整东方形象的方
向,一个在全球化进程中努力捍卫着东方文化生命力的方向,一个持续标举着东方思想个性的方
向。
在这个方向上,《东方文化》正从南方走来。
(2000年10月14日,《中国文化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