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娱乐宫
精神的逍遥——解读郭列平
作者:张云 @ 2004-06-21
在一个以经济为本的城市里,艺术的零星群体多少显得有些落寞,孤独使得艺术的执著者冷傲绝然。 那大
多数的常人要求享受的是碌碌生活以后的轻快调剂;而在灵魂上追求无限极致的艺术家们,他们剧烈挣扎于物质
世界,极目仰望的又是什么?书法家郭列平说:这就是抽象得有时连艺术家本人也未必全然明了的——
精神的逍遥
——解读郭列平艺术人生
□张云
在浩瀚无边的人类灵魂王国里,就有那么一些寻找光源的人。他们踽踽独行,前赴后继,先辈不断成为新的
寻找者心中的星,照亮前程,使他们在混乱无边的精神世界里辗转,燃起新的希望……阅读他们的作品,解读他
们的人生,就会鼓起勇气去追随他们,下定决心到黑暗中去探险。
书法家郭列平就是这样一位开拓者。从1991年在全国大赛中一举夺金,到去年初秋举办蜚声全国的中国七子
书法巡回展,郭列平书道渐长、声誉远扬的十年,更是他作为艺术苦行僧,一路跋涉,寻求光亮的十年。
早春的一个暖暖的午后,我应邀造访郭列平。一间斗屋,一壶清茶,交谈的主题自然是书法。
传统文化给了郭列平信念的源泉和归宿,忧思和责任更使他获得力量和慰籍,从而造就了他独立不迁、一以
贯之的性格
认识郭列平是在四年前。我应邀采访来盐办展的连云港画家石仁勇先生,在
布展大厅,一位穿着青灰色中式对襟褂,透着许儒雅超脱气质的年轻人走进我的视线。有朋友介绍,他就是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郭列平,从北京回来还不久。在随后的这几年里,郭列平的名字和作品时时出现在各种会展和
各类媒体上,他的作品成为展览会的亮点,他执著不息的个性在我心中也渐次清晰起来。
这执著,很大程度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近乎痴狂却又满溢忧思的爱恋上。
在急剧变化的当今时代,现代文明尚未与本土文明协调交融,西方文化又以其难以抵御的威慑力一步步将中
国传统文化推至转轨。精神领域无所适从的人们,该何去何从?郭列平的回答是:“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
的”。他神思悠远,侃侃而谈:急功近利的现代人,注定已对需要太多沉淀、太多涵养,又太需要含蓄、太不直
露的传统文化索然无味,但倘若真的传统文化因为人们的冷落而消亡后,再想静下心来听听《梁祝》、《二泉映
月》,哼一哼京剧,也许只得向历史博物馆索要资料了,那时的后悔是无法弥补的,因为我们所失去的,是一个
民族!
传统文化给了郭列平信念的源泉和归宿,忧思和责任更使他获得了力量和慰籍,也造就了他独立不迁、一以
贯之的性格。就说他那特具标志性的“列平装”,时过境迁,十多年来,郭列平惟一不变的就是这身装束。他坚
持的理由很简单,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渊源流长,中装是传承中国文化最直接的通道,最能反映对中国文化的理
解和认识。事实上,就是早先不理解他的一些朋友后来也不得不兴叹:这身中式装束很适合列平,他把中国文化
穿得十分优雅。执著和信念使他信步城市街头,俨然成为一道特别的人文风景,和玻璃、钢筋一起构筑起现代城
市文明的大厦。
这种爱恋,还体现在他的书风和境界上。王静安先生曾云:“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列平之境界,一在他对
书法传统技艺的孜孜探索,一在他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苦苦追求。他“转益多师是吾师”,临帖临碑无数,于二
王、老米、赵松雪、王觉斯以及徐文长、倪元璐、傅青主等行草书下了不少功夫。这使他的作品用笔精到、气势
足、法度好、意蕴深、格调高,确乎精微中见大气,浑穆中见空灵,清秀中见高古;使得他的书法既有帖的书卷
气,又有碑的金石气,气象万千,灵动自如;更使得他在后来的创新路上从容自信、左右逢源,不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