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娱乐宫
精神的逍遥——解读郭列平2
作者:张云 @ 2004-06-21
精神的逍遥——解读郭列平2
张云
做了“家”的郭列平更愿做一个有良知的社会人,他深省艺术家如果缺失了
精神与思想,沦为金钱、名利或权力的奴仆,只能使艺术变为死灵魂的工具
古书法家大多强调“书外功”。苏轼诗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李瑞清则提出“学书尤
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
不足贵矣”。我一直对此深以为然,只有不局限于做书法家,才有可能是书法家;因为书法写到最后就是写文
化,文化又岂能速成?尽管当代书法家普遍存在文化素养失落的现象,但郭列平坚定不逾地做着他的有书卷气、
思想性的书法家梦。他深谙,书法艺术虽然重技巧,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学养,做“德充之符”,犹如武术家不仅
有招法,更有内功,后者必不可少。郭列平一直不忘在“书外功”上做学问。他是个清醒的追求者、积累者,从
不满足,充实自己。 他酷爱读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无所不读,研究过哲学,研究过美学,也研究过中外文化
史,光读书笔记就写了几十万字。苦心钻研,使他熟谙传统文化,不但技进且道亦与日俱进。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商品意识日趋严重,精神文明和道德观念却日趋淡薄。艺术界也概莫能
外,一时之间,拜金主义、贪图享乐和官本位思潮日渐浓厚。在郭列平认为,这是文化人自身理论、文化修养和
自身境界的匮乏而产生的生态贫困。
回盐后的这几年,郭列平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书法艺术在大众中的普及和提高,这又一坚定的抉择源于他艰
难曲折的求学历程。刚工作的几年,他巧打工作时间差,利用周末乘夜车去宁沪,瞄准节假日到北京拜师取经。
更为可贵的是,1997年,他放下稳定的工作,北上京华,孤身闯荡,寻师学艺。刻苦勤奋几乎成为京城书家和首
都师大同学们对这位盐阜老区后生众口一词的感叹。著名书法评论家梅墨生先生在他的《我眼中的郭列平》一文
中回忆,“在他文弱内向的外表内包裹的是一颗执著坚韧而柔中带刚的心灵……他是一个勤奋异常、好学不倦的
人,每次来我家,他都会携来一大批习作让我看。更有一天晚上,天降大雪,他披着一层霜雪突然来至……”。
作书如做人,不经风雪哪来梅香。他的书艺突飞猛进,自1997年始,他的作品相继入选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
刻家作品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等各类高层次专业展览会,成为江苏乃至全国颇受关注的青年书法家。
正当他事业蒸蒸日上之时,面对家乡为发展文化事业发出的邀请,他心绪难平,因为他太了解生他养他的这块文
化艺术的盐碱地的贫脊。带着几大筐书藉、几大捆书作,他义无反顾地回来了,开始了和盐城的同仁们一起“走
出去,请进来”的“文化大使”的火热生活。一支支名家指导团走进盐城,一场场高层次书画展引进家门。盐城
的书画爱好者终于可以足不出户领略精品艺术的魅力;“列平书法艺术工作室”更成为书法教育和交流的窗口,
6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成人书法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长年跟班学习, 百名少年儿童透过这扇窗口领略起博大精
深的中国文化。
不断办展览,不断到院校讲学,不断承接高层次演艺会……郭列平说,这样奔走呼号,是为了艺术,更因了
一种责任,如果艺术家缺失了精神与思想,沦为金钱、名利或权力的奴仆,只能使艺术变为死灵魂的工具。
书法的外在形式只不过是一个为我所用的手段,而通过这个手段所表达出能辐射到心灵的感觉,才是郭列平
终极的追求
书法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核心最经典的艺术方式。当代书法的变革也就显得特具意义。一些勇于实践的艺术
家都在寻找传统的中国艺术怎样同世界这个大视觉艺术进行对话与交流。这些年,郭列平也渐渐领悟到,书法的
外在形式只不过是一个为我所用的手段,而通过这个手段所能表达出能辐射到人的心灵的感觉,才应是他真正的
追求。所以,和许多开拓者一样,他也在竭力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表达世界。他
在三十自述中写道:一个承载历史责任和创造未来思潮的书家,必须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之集大成者。他的种
种努力,无疑就是要成为这种“集大成者”。
师古而创新,积学以储宝,这是书法的成功之路,也是郭列平追求的目标。十多年曲折的学艺生涯使他深
省,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夫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一味去追求流行书风与现代书法,只是哗众取宠。当代文明的滓
尘、纷繁变动的社会污垢,加上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威胁着书法本来天真的艺术天性。郭列平在反复研读碑帖
中,努力从那些积垢中,找回自己的艺术天性,也找回迷失的自我。
郭列平在深入传统的同时,更注重与时代接轨,笔系古韵,墨随时代, 融现代审美情趣为一体。他笑称当
今书坛“好色”成风,就根据当代书法展厅效应、展览机制的创作形式,传承古人,采用有色宣创造出神奇的
“视觉效果”,拓展传统书法的审美境界;在书法风格上,他一改媚丽之风,转向自省和挖掘自身的内在精神,
以古朴、天然的篆隶笔触融入行草,用自然流畅、直抒胸臆的笔法诠注当代文化,力促艺术由神圣殿堂步入寻常
人家。他经常对成年的学生们说,字写得漂亮容易,但要写得“拙”,写出和谐统一而不带火气,写到人书俱老
的境界可不是易事。这里的“拙”,这 里的“和谐统一”、“人书俱老”,就是“天然”之意。他为自己选择了
这样一个至高的目标,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追求,开拓创新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都说搞艺术的都会有些“怪异”之处,与郭列平交谈,我竭力捕捉性格随和、谦虚好学的他的“另类”之
处。最后,还是他的妻子为我解难,“如果说有,那就在列平的生物钟上,没有娱乐休闲,书法就是他精神的全
部。”他就是这样一位不知疲倦的铁人,每当夜静人深,提笔铺纸,油然进入书法境界,这是博大精深的艺术殿
堂,这是气韵无穷的创造佳境,徜徉在这里,暗淡了烦恼苦累,远去了利碌虚名,一幅幅连天接地的行草、一帧
帧端严秀丽的隶书,装点着艺术的时空,也抒写着这位年轻书家精神的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