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岛
今天,你“读”了没有?
作者:张云 @ 2004-06-21
■好书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不能只读一次,应该一读再读;
■好书就像健全的运动一样,可以获得精神运动过后的爽适与疲劳感;
■读书不是为了跟别人较量,而是为了使自己丰润华美;
■读书只是开门的钥匙,但重要的并不是钥匙,而是门里的东西;
■请别让书籍停留在你的书橱里,让它成为你现在生命中的一部分吧!
今天,你“读”了没有?
张云
“未来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代社会,
终生学习已成为人类,特别是青年人的首要课题。自古就有读万卷书的学习之法,读书的确是提升、塑造人最直
接有效的方式。可在现在,当你面对林林种种、眼花瞭乱的繁茂书林,如何才能采得馨香一瓣?好书能在人的心
中燃起火焰,如何让火焰照亮世界?……
请看城区区委书记、市青联副主席施建石,和青年朋友畅谈书海人生。
是读书让我在知识贫脊年代,走出了精神的荒芜地
余非(主持人):施书记,您好,首先感谢您放弃休息时间光临我们青年沙龙,和我们一起探讨、交流热点
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在《求是》、《新华日报》、《青年文摘》、《散文选刊》等一些有影响的报刊上读过您
的文章,在您的文章里,我们领略的是一种大文化的气息。上下几千年地道古论今,纵横几千里地谈天说地,真
可谓是信手拈来,随意洒脱。我想,您今日笔下的纵横驰骋,是昨日博览群书的结果。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是读
书,对这方面,想必您是很有发言权的,可以谈谈您的读书历程吗?
施建石:“博览”谈不上,只能说看得“杂”而已。“杂”也是由我们当时所处的时代造成的。跨入学校大
门正值上世纪60年代初期,物质生活贫脊,我又生长在农村,精神生活更是溃乏,可以看的书刊报纸极为有限。
看得最多的也就是《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我特别喜欢看这些报刊中的副刊,那种版式至今还记忆
犹新。当时看书真是“饥不择食”,逮到一本就看,常常是在别人手里传来传去,卷了边、破了角的书,只要到
手就像如获至宝,读起来自然会津津有味。我的积蓄也主要花在买书上,也经常向邻居和朋友借一些名著读。因
为书少,又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当然你们现在已完全没有我们那时的顾虑。不过,时代所造成的欠缺,也
培养了我“乱七八槽”看书的习惯,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博览”。
另外我从小还受到了一种熏陶,那就是民间文学。我的祖父、祖母喜欢听说书,我也经常和他们一起听。说
书里面的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民间传说。尽管小时候理解得并不深,但着实被这些故事所吸引。现在想
想,这些民间传说能流传千古还被人们津津乐道,本身就是有生命的,其内涵对人的身心成长起重要的滋养作
用。最大的收益就是使我后来走上了文学道路。文学也是人学,和文学结缘更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潜意识中教
会了我该如何做人,让我始终能清醒、有良知、有人格地独立行走于繁华尘世间。
在有限的人生里,读无限价值的书
昀晓(电台记者):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精神破产,现在许多年青人也愈发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但和您
那时读书“饥不择食”相反的是,面对纷繁的书籍,该如何选择,成了我们新的困惑。据我了解,您无论是以前
在商场做老总,还是现在在城区当区委书记,都很重视青年人的读书学习,经常在一些公开场合推荐好书、好文
章。所以我就带着青年朋友选书难这一问题,向您请教,您推荐书的标准是什么?青年朋友该如何选书?
施建石:我国有位演艺人说得好,演员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推而广之,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小到人和
人之间都是如此。同样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还是一个大文化在起作用。在商场时,我逐渐认识到文化含
量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茫茫书海会让他
们无所适从,这时就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地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工作、生活和基础水平的书籍给他们看。我自己也
在作一些思考,其中,《老要学三国,少要学水浒》这篇文章就是那时写的,在《盐城晚报》发表后又被许多报
刊转载,也给商场员工以启发。通过读书征文、撰写心得、先进事迹演讲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商场的学习氛围
变浓了,员工的服务优化了,当然会赢得顾客的。
发展区域经济,人力资源是第一要素。怎样提高全区干群的综合素质?读书学习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为
此,我们今年在城区开展打造“学习型城区”活动,旨在培养、提高干群终生学习意识,为跨越发展积蓄动力。
尽管这是一项难以见显性政绩的、需要几代人努力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浩大工程,但绝对应该是现代社会经
济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章节。万事开头难,正确引导很重要。因而,针对机关人员的实际,我会推荐一些
体现开拓创新、勤奋创业,解放思想,发展经济等方面的书和文章。当然,除了向书本学习,很大程度上,我们
还组织全区干群向实践学习,这方面我今天就不多谈了。
人的一生很有限,“书的海洋”我们至多也只能触及很少的一点,所以读书肯定是要删掉很大一部分。如果
要我给青年朋友提建议,那就是说大话的、不实事求是的书不要选;言而无物,空洞乏味的书不要选;商业炒
作、哗众取宠的书不要选。其他只要不是什么黄色的书和坏书,有价值的书籍尽可广泛阅读。
好书不能走马观花地翻过,需融于实践,用一生来品味
艾悟(机关干部):在眼下许多事物的发展都在追求快、更快、最快的社会环境里,许多青年朋友感觉读书
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收效太慢,因而社会上也滋生出新的读书无用论,对于这种现象您有何看法?
施建石:对于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滋生,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与读书的方法有关系。选书只是读
书的第一步,读书的方法直接影响着知识的汲取。有些急功近利的人买一些诸如《怎样当××长》之类的书,依
葫芦画瓢,由于不切合实际,不能如愿以偿,会冒出读书无用的念头;有些人尽管看的书很多,但不能灵活运
用,成了空读死书的“书呆子”,也会有读书无用的感叹;还有一些在文革“读书无用”时代成长起来的人,现
在不少在基层都是身处要职,不读书照样活得有滋有味,这也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滋生的土壤;有些地方一味只图
狭隘的发展经济,而放松了对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读书无用论也随之产生。总之原因很多。
要消除读书无用论的现象,需采取的措施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研究掌握读书的方法论,使读书
真正对人起效用。惠特曼说得好,“读书是最崇高意义的锻炼,就像体操家一样,需经过一再的奋斗。只有这种
状况下,你才需要书本,书本才会给你东西。如果读书是在半睡眠状态下进行,它什么也不会给你。”是的,好
书不能走马观花地翻过,需用一生来品味。比如说,我在初涉哲学中的辩证法时,根本不理解。随着知识、阅历
和理解能力的不断增加,才慢慢体会到辩证法的内涵,并对自己认识事物有了很大指导和帮助。读书更在于实
践,就像学辩证法,只有运用其解决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是其价值所在。古人早就总结出很好的读书经验“学
而不思则惘”。讲的就是读书以外还需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这个道理。带着思考去读书才愈加觉得咀嚼有味,回味
久长,才能真正起到陶冶性情,指导实践的作用。读书有了这样的好效果,还能说是无用吗?
读书用不着跟人较量,而是为了使自己丰润华美
疏星(企管人员):现在市面上的精装书越来越多,虽价格不菲,但还很畅销。我相信买这些高额成套精装
书的人也有喜爱读书的,但不排除更有一些是为了附庸风雅。像您这样酷爱读书的人家中的书一定很多,您能否
征对这种现象谈谈您的想法?
施建石:首先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们,我买书、看书还是喜欢平装书籍。并不仅仅因为平装书的价格相对便
宜,更是多年来看书形成的一种习惯。记得小时候看一本书名为《十粒米》的书,薄薄、黄黄的纸上是油印的
字,虽只是简简单单装订而成,但书里的内容很好。因而我得来后,爱不释手,看了一遍又一遍,至今还收着。
我始终觉得真正的读书人是不会太多考虑书的外表的,而重视的应是书的内容。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
书只会最终让人反感。
我选择平装书籍,但并不排拆精装书籍。精装书籍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物质、精神生活的提
高,人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那个以穷、破、烂为美的时代已经成为永远的过去,人们越来越追求具有艺术性、
科学性和个性的美,更越来越重视物体的外部包装。因为在人们不了解里面内容的时候,精美的外部包装往往能
起到“一眼种”的作用,对商品起着促销作用。从这方面讲,“精装”有着积极的意义,一部名著配以精美的装
桢,便是锦上添花,更具有吸引力。但如果把心思都放在外观效果上,一味追求商业炒作,而忽视了对内容的
“精装”,那只是哗众取宠,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有了买者,才会有卖者。精装书面市后,着实也满足了一些人的欲望。几年前,我去一家企业,在董事长办
公室看到整面墙的书橱上陈列的都是一排排精美的系列成套书籍和工艺品。我便问他有没有时间去读这些书,他
扑哧一笑对我说,“我哪有时间看书啊,做做样子罢了”。这位老兄的做法体现了买精装书人的一种心态,只是
为了装点门面。不过细细想想,他们以书来装门面,总还是好的,至少说他们还是尊重知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
性的,也许这也算是知识经济年代黎明前的一点曙光。
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商家攒取高额利润欲望的趋使下,许多平装书被改头换面,粉墨登场后,价格大幅上
扬,使得一些低收入者只得望洋兴叹。这样是极其不利于知识普及的。因为没有书而读不到书,是我们这代人青
春的悲哀。我非常不希望现在的青少年因为买不起书,而让该读书的岁月白白流逝!难道,我们的教训还不够深
刻,负出的代价还不够惨重?
主持人:我们现在正处于知识爆炸年代,终生学习是时代给我们每一个人所提出的迫切要求。读书和交流是
学习的重要途径,二者既独立又互为渗透。我们今天以交流的形式,请施书记谈读书,更是珠联璧合,受益匪
浅。施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针对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实在是对我们青年人的关心和
爱护。从他真诚而精辟、朴实却深刻的话语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他的思想深度,更从中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人
生就是一本书,我相信,青年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施书记书海人生里这些闪亮的话语时,一定会有所启迪。再次感
谢施书记来我们青年沙龙做客,我们也诚挚地邀请您在合适的时间继续光顾青年沙龙,一起探讨青年人关心的问
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