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 @ 2000-11-16
拍卖大风行
正当各种“热”风靡20世纪末的神州大地之际,正当“市场经济”的信号被黄皮肤的中国人所接受
之时,升着蓝白格子拍卖旗的拍卖现场,台上的主拍师高举定音锤,俯身朝台下的竞拍者不停地喊
着:“还有叫的吗?还有叫的吗?现在开始读秒:5、4、3、2、1、__好,最后成交!”
……随着一记记清脆的击声响起,拍卖,这一在中国土地上沉寂了40多年的古老行业正以急速
的步伐和全新的面目重返当今社会舞台,进入人们的生活__
在浙江,某小商品市场的148只摊位使用权公开拍卖,参与竟争者达630人。拍卖一个最
好的摊位,起拍价2000元,经过30多轮的竟争,最后由一个个体户以3.7万元的叫价夺
得,一天的拍卖,共拍得148.2万元。
在上海,一位外国驻沪商业机构工作的高级职员参加这位竟拍行列。经过争夺终于也幸运地买
到了带牌照的桑塔纳轿车。当他把这一消息电告总部时,外国总裁很高兴,说是不到二个小时就解
决了牌照和轿车,使他看到了上海改革开放的气势和速度,在上海投资合作大有希望。
在北京,1992年10月10日至15日,中国文物首次大拍卖,拍卖品2188件。在所
有拍卖品中,年代最久远的是西周时期的一支铜爵(一种酒器),估价1.3万美元。估价最高的
是一只翠铜管,为150万美元。一只粉彩“中国京剧舞台实用脸谱集锦图”斗笠碗估价达129万
美元,这只漂亮的工艺品是现代几位名画家耗时一年烧制而成的。此外,本次拍卖品中体积最大的
是两辆70年代中国制造的“红旗”牌轿车,起价22万美元。书画作品有吴昌硕画3幅、张大千作
品4幅、齐白石作品3幅。此次拍卖中,国内20多位“大款”打算掏出456万美元报名参加角
逐。台湾台北盘龙文化艺术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曾打出口号:“决不让外国人买去一件中国珍贵文
物!”然而,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文物既已作为商品,就必然会按照商品自身的规律在市场
上流通,一家一国的珍宝必然变成世界的珍宝,谁也难以永久占据它。或许正是在这种不断流通
中,才可能充分显示它的价值。
在河南,1993年2月26日,古老的中原大地举现代科技成果拍卖之锤,拍卖会场上千个
座位座无虚席,为了使抽象的科技成果给人以具体的信服感,请来即将康复出院的癌症患者向大家
述说其亲身感受,证明其安全性、紧固性;让模特表演鹅裘服装,展示其美感风采等。终于使9个
科技项目、4条科技信息、1个科技产品和1项技术投资入股项目全部成交,单项最高成交额60
0万元,总成交额逾945万元。
在福建,首家拍卖行于1993年3月20日正式挂牌营业。开业当天,拍卖行受福州海关委
托,向社会团体及个人首次公开拍卖罚没的15部面包车。成交金额达421、6万元,拍卖价格
比当时最先出价的价格高30%。
据悉,1992年8月18日,香港运通集团以高出底价10%的价格,全部购下了江西访庐
山21幢名人别墅的使用权和改造权。1993年4、5月份,该集团拟向海外富豪再度拍卖部分
别墅,保守估计竟买者在三位数之上。届时,随着名人别墅再次成为名宅,其对庐山和九江投资环
境的改善,将产生难以估量的隐性效应。
1993年9月18日,贵州省唯一的国营拍卖行一一贵阳市拍卖举行第一次拍卖,曾经以拍
卖奥运会跳水得皇后高敏金牌而闻名海内外的高级拍卖师宋学澄先生认为,此次拍卖是比较成功
的。他到过全国许多地方,主持过50多场拍卖。地处内陆落后的贵州人竟卖意识很强,不能不说
是一大进步。
“一桥飞架南北,天暂变通途”的中国第一桥一一武汉长江大桥以拍卖的形式出售其5个部位的
广告发布权。此举武汉的“风水宝地”已成为众所瞩目的售点所在。
拍卖行源于欧洲中世纪的英、法、德、意等各国。欧洲发展到中世纪,城市经济兴起,手工业
和商业之间,它们互相活动频繁。从而有赊欠,借贷情况的增多。负债者还起债,过支都是不了了
之。到了中世纪,法院开绐查封负债者的尚存的货物、房屋、家具等不动产,并公开[拍卖],用拍
卖所得之钱,付还债主。后来,一些有之士,组建拍卖行承接委托业务,拍卖行才正式出现。当时
的拍卖行主要是中间经纪人,只从拍卖出的货物钱款中提取一此佣金。拍卖办法为,事先公布拍卖
的日期、地址、货物种类、技质量,不标价钱。请欲购者观看。
1840年鸦片战争后,拍卖行从欧洲传进我国,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外国人在中国经营
的拍卖行[幸福拍买行],总行设在上海,天津、北京、武汉等城市都有分行。由于拍卖行投资少,
获利多,引起中国商人的兴趣,因之,各地都出现了中国人开办的拍卖行。
改革开放的1993年,国务院法制局已将《拍卖交易条例》列为本年度调研论证的立法项
目。电子商务的拍卖也正在中国开始起步......
回眸20世纪末的中国大拍卖,可以预见,21世纪拍卖将会更加红火,更加风行,然而,拍卖什
么?如何完善?这个问题亟待探索。
浦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