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废灶兴垦的状元郎民族实业家张謇
作者:于海根 @ 2004-08-08
废灶兴垦的状元郎
于海根
1953年12月,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会间的一次宴会上,张謇的侄子张敬礼有幸与毛泽东主席同席。毛
主席很动情地跟大家讲:“讲到中华民族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
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毛泽东提到的这个张謇,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在慈禧太后八十寿诞那年,以其聪慧和才学摘取了甲午
恩科赐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成了清末最后一个状元郎。19世纪末的中国大地,正笼罩着“瓜分豆剖,渐露机
芽”的危机。张謇并没有象一般士大夫那样去追求高官厚禄,毅然从士大夫行列中游离出来,走实业救国、教育
救国之路,逐步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著名代表。
在南通,他利用家乡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产,先后在两江总督张之洞和封疆大吏刘坤一的支助下,首
创南通大生纱厂,当年投产就有盈余。此后,他又相继兴办了通海垦牧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一批大型企业,且
投资苏省铁路公司、天生 港轮步公司等企业,一时成为闻名遐迩的十大企业的总经理。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张
謇认识到,振兴国家民族工业,迫切需要现代化人才,于是从1902年起,他又以所得的巨额资金创办了通州师
范、女子师范、南通学院、图书馆、博物苑等教育文化设施。为了感激其母养育之恩,还在他母亲的故里东台创
办了一所母里师范学校。
清代末期,苏北淮南盐区由于海势东移,卤气渐淡,加之荡地早已私垦熟田,一度称雄全国盐产老大的淮盐
生产萎缩不前,淮南煎盐定额还需新成立的淮北济南盐场接济。到了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兴起后,轻纺工业的原
料棉花资源十分短缺。张謇看到日渐秃废的淮南盐场是个适合植棉的基地,遂提倡在淮南盐区废灶兴垦,种植棉
粮。他本人带头邀约亲友购地圈田,兴办盐垦公司。短短几年间,在北起陈家港,南至长江口的沿海灶区,陆续
成立了77家盐垦(垦植)公司,投资总额达两千余万元,占地近500万亩,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股废灶兴垦狂
潮。民国6年,张謇与冯国璋等人合资250万元兴办了苏北较大的盐垦公司——华成公司,占地面积达75万亩,地
置好后,各公司陆续收并垣产荡地,大抓农田基本建设,开河造闸,兴修水利,逐步实现条田化,并招人 植
棉。棉农绝大部分是从张謇的老家通启海一带雇来,统称“海门蛮子”,沿海各盐垦公司先后从那里雇来10万余
人,这些棉农后来除少部分返回故里,相当一部分成了移民定居下来,至今射阳、大丰沿海一带仍有许多“海门
人”生活在当地。盐垦公司在废灶兴垦过程中,通过艰苦的努力,收效甚微,真正是惨淡经营,大部分公司面临
亏损、破产,但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各公司将盐区建成了生产、商贸、生活、文化、科技等设施较全的苏北
棉区,为后人开发沿海经济打下了基础。难怪今天的人们还尊称张謇是“兴垦开发事业的先驱者”。
在射阳经济开发区中心,立着一尊张謇的铜像,这是盐阜人民为了缅怀张謇废灶兴垦、造福于民而立的。望
着座西朝东的铜像,仿佛张謇老先生还活着,他挥着大手,似乎要告诉人们,开发滩涂,开发盐区,需要付出更
多的心血,子孙们努力吧!
张謇先生虽已作古80年了,然张先生未竟的事业并没有停顿下来,今日的沿海滩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
成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和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一个庞大的东方湿地之都正在崛起。
智慧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