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盐文化公园
地名溯源:咸卤浸泡的地名
作者:于海根 @ 2004-08-08
咸卤浸泡的地名
于海根
盐城,因“盐”设城,历经两千余年的历史沉淀,这里的一切无不打上“盐”的烙印,散发着浓郁的咸卤
味。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这里的河曾经是运盐的河,这里的土曾经是出卤的土,都与盐有着这样那样的联
系,就连从南到北六县、二市、一区境域的地名,也无不深深蕴含着海盐文化的意蕴。
走进盐城,踏上通衢要道204国道,公路沿线东西两侧的乡镇村组、集镇街坊,到处都能嗅到“盐”的咸味。
“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昔日壮观的淮南煎盐场景虽然风光不再,但被淮盐浸泡过的与“盐”相关的地
名,却星罗棋布,俯首皆拾,散落在盐阜大地上,犹如渗出卤花的珍珠,熠熠生辉,给盐城的地域文化频添了一
道独特的风采。
盐城,原来不叫盐城,西汉武帝刚设县时叫盐渎。当时这里遍地是煎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
之河的意思。直到东晋安帝时才正式更名为盐城。翻开共和国的版图,市、县之名与“盐”有直接关连的仅有盐
山(冀)、盐井(藏)、盐池(宁)、海盐(浙)、盐边(川)、盐亭(川)、盐津(川)、盐源(川)、盐
都、盐城10处,而盐城又是其中建置时间最早的产盐之地。盐城是名富其实的“盐城”,至今地名当中仍保存有
“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
“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是明代灶户“团灶”组织的基础。每个盐场设几
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各场灶户,领受盘铁,聚团煎烧,不许离越出外私煎”。明代淮南中十场最北侧的草
堰场,从五十里河北段到斗龙港东岸,共设东、西、南、北四个团,拥有盐灶40座,其中南团就有20座。市境以
“团”为地名的,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较多,如戚家团、南团、西团、新团、北团、卞团等。境内还
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
“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明清时亦曾作为盐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明初,灶户必须“世守其业”,
世代“以籍为定”,入了“灶籍”,就永世不得更改,子子孙孙都得围着盐灶为朝廷煎办盐课。境内因“灶”称
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灶、南沈灶”等6个乡镇,另外还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
而得名的。
“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
海的灶户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因此,今天沿海地区乡
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是以“总”命名的地名。
“仓”,即盐仓,宋代盐仓隶属于盐监,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以后,盐监先后废弃,海盐收购支卖业
务由监仓办理,时泰州海陵监监仓分置于西溪和如皋,楚州盐城监仓设于县城内。“吴、越、扬、楚州收纳海盐
之仓,数千廪”。明清时,各场均设官盐仓于集镇之上,并有正仓与便仓之分。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盐都便仓
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东台三仓镇也是1914年因盐商设置盐仓于第三条沙河畔而得名。境内因仓设
名的还有11个村、18个自然村组。
“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达3-4寸。
因煎盐省草省时,操作方便,两淮地区普遍使用。以“丿”命名的乡镇,东台有曹丿镇,大丰有潘丿镇,市内还
有6个村、13个自然村组亦是以“丿”为地名的。
另外,煎盐用的盘铁,点卤成盐用的皂角等均在地名中有所反映。如滨海县有自然村铁盘洋、天盘,响水县有自
然村皂角树、皂角等。
民国时期,民族实业家张謇等人在沿海各场掀起废灶兴垦高潮,先后创办了77家盐垦公司,盐城境内就有63
家之多。民国时期增设的许多地名就有盐垦公司的痕迹。大丰市名就是源于1917年张謇创办的草堰场大丰盐垦股
份有限公司的名称,裕华镇名源于1922年陈仪创办的裕华垦植公司之名,阜丰、德丰、成丰、广丰等地名均源自
大丰盐垦公司工区的名称。通商镇是从通燧垦植与商记垦团两个盐垦公司各集一字而成的地名。
地名是地域文化中最为鲜活的符号,也是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化石”。如今在“环城皆盐场”的古淮盐产
地上诞生的咸地名,就是历史的烙印,已深深地镌刻在盐阜大地的版图之中,挥之不散,抹之不去,成了一道别
致而有趣的独特风景。
智慧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