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盐文化公园
串场河风景:串场而过的水上走廊
作者:于海根 @ 2004-08-08
串场而过的水上走廊
于海根
一个偶然的机会,随媒体记者寻觅美好家园的踪迹,有幸零距离地观赏串场河的风姿。我乘着快艇由北而南
荡漾在古老的串场河上。望着静静地流淌的串场河水,我真有点不敢相信,当年“舳舻往来,恒以千记”,运盐
通商之船首尾衔接的串场河,如今却这么静谧、安详地躺卧在盐阜大地上,仅仅作为排、灌及内河运输的普通河
道,可见世事沧桑。
串场河是里下河地区横贯南北的人工内运河道,南自海安徐家坝,北至阜宁庙湾,全长200余公里。唐大历
二年(767年),黜陟使李承任淮南节度判官时亲率民众在海陵以北沙坝上,兴筑一条长约142公里的捍海堰,该
堰保护了堤西农田,百姓称之为“常丰堰”,又叫“李堤”。因筑堤取土而挖成的河流,就是串场河最初的复堆
河。后常丰堰年久失修,渐失挡潮功用。北宋天圣初年间,范仲淹在其基础上,筑成捍海堰(后称范公堤),
“农子盐课,皆受其利”。境内各盐场为了运盐方便,先后都沿范公堤一线而建,复堆河则以范公堤为屏障,串
通境内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白驹、刘庄、伍佑、新兴、庙湾等13个盐场,因
此,又叫“串场河”。该河因泰州盐运分司设在东台,故以东台海道口为界,分南北两段,由海安向北流经富
安、安丰、梁垛至何垛场海道口,为南串场河;由海道口向北流经丁溪、草堰、白驹、刘庄、伍佑、盐城至新
兴、庙湾,为北串场河。从阜宁至上冈,串场河沿岸的范公堤在其西岸,上冈至东台段范公堤在其东岸。据盐
城、东台、阜宁旧志记载:元、明、清几百年间,串场河先后疏浚几十次。其间,明正统五年(1440年)淮安府
浚伍佑、新兴二场运盐河(即串场河);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泰州盐运分司袁才开海安至草堰场河;清康
熙三十八年(1689年)垣商开丁溪至白驹串场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徽商余维瑞捐资挑浚安丰串场河;乾
隆二十五年(1760年)浚新兴场串场河,嘉庆十八年(1813年)兴挑北串场河自海道口至草堰闸,二十年又浚南
串场河自富安通远桥至安丰南石桥;光绪二年(1876年)浚盐城县串场河,次年浚阜宁县串场河。民国年间及建
国后,南北串场河又屡经修浚,并几经裁弯拉直。南串场河地位逐步被通榆运河替代,北串场河仍起到通航、排
水和引水的作用。
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兴修河道,随时确保串场河通畅无阻?那是因为这条古老的河道承载
着历代官府衙门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淮盐。淮盐的主产地在南北范公堤、串场河一线。没有这些盐场的丰产,淮
盐课税收入就无法保障官府。古人云:“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以清顺治十年为例,全国税课入库212.8
万两,而两淮盐税入库就达119.7万两,占全国盐税的56.3%,康熙三年,两淮盐税占全国税课的64.5%,就是到
嘉庆八年,淮盐课税仍占全国的40.8%。由此可见,串场河沿线的淮盐产区在全国的位置是多么重要。难怪历朝
地方官员和盐政官吏为了保住顶戴花翎,不断创造政迹,始终把串场河及运盐灶河的修浚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
浪漫的艺术家讴歌串场河是母亲之河,串场河水就像母亲甘甜的乳汁浇灌着河道两岸的良田和稼禾;漂泊四海的
商家赞美串场河为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水上走廊”,在陆上交通欠发达的时候,她确实发挥了通航水上运输的特
殊功能;一些偏执的史学家还诅咒串场河是榨干了历代盐灶民血汁的“穿肠之河”,在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
下,盐民们用瘦弱之躯生产出白花花的淮盐,源源不断地运出去,换成白花花的银两,流进了盐商、官吏、把头
的腰包,而盐灶民自己只能听着串场河无奈的涛声,以泪洗面,哭断寸肠。
望着脚下这古老的串场河,我感慨万千。这确实不是一条简单普通的河道,我觉得她像是一个世纪老人,忠
实地见证着串场河两岸数百年间的恩怨是非。
掬起一棒河水,清澈照人,犹如一面历史的魔镜,从这里面可以看到盐民张士诚兄弟举着反元起义的扁担和
火把,施耐庵愤笔撰书《水浒传》的身影,为盐灶民哀号不绝的布衣诗人吴嘉纪的苦吟,状元郎张謇乘着小艇穿
梭于南北盐区忙着兴垦的倦容;从这里面还可以看到铁骑东进的新四军与八路军会师后将士们拥抱欢呼的笑脸,
看到翻身做了主人的昔日盐灶民为了脱盐洗咸、种植家园而繁忙劳作的场景,看到新世纪里新式农民奔走在富庶
文明小康路上的雄姿……
悠悠串场河,串通南北盐场的古盐运之河,而今静静地小憩于夕照之中,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那么古朴典
雅,那么耐人寻味,真正是欲说还休。
串场河,您继续见证二十一世纪的历史吧! (智慧城原创,智慧城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