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晓惠散文:一本打开的书
作者:张晓惠 @ 2004-08-23
一本打开的书
张晓惠
鹭岛厦门曾是心中一个遥远的梦,美丽的鼓浪屿更是那梦中一幅最具诱惑的画。可从厦门回来数日的我,心
中挥之不去的却不是那呈现着椰风海韵美景的环岛东路,不是那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鼓浪屿古宅,也不是那
巧夺天工的惠和石雕,更不是那红鲜绿活的佛国天堂南普陀寺。那始终在心中盘桓在脑海中闪现的是那一本打开
的书。
毓园,鼓浪屿上一个小小的园子。邓颖超亲手植下的两株青翠绿碧的南洋杉秀逸挺拔,高高的杉树下是一座
洁白的汉白玉雕——中国医学家、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医学博士、第三届全国妇联副主席林巧稚大夫
(1901——1983)身着白大褂文文静静地站在我的面前。在医学史上声名显赫成就卓然的林巧稚竟然就是鼓浪屿
人!一生没有子女,却以渊博的学识、广博的爱心、灵巧的双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的林大夫身后是巨
大的一本打开的书,同样是汉白玉材质的,上面雕着这样的话:将我的三万元遗产捐赠给医学院的附属托儿所;
将我的遗体捐赠给医学院教学用;将我的骨灰撒至鼓浪屿四周的海水中。午后的毓园出奇地静啊,静得听到四周
密密丛丛深红金黄淡紫花儿的绽放,静得听到我自个儿的心跳和呼吸。秀美的林巧稚大夫宁静地站在那儿,笑微
微地看着眼前的繁花似锦似锦繁花。前方一阵笑语喧哗,却原来是一群孩子,很小的孩子是幼儿园的吗?一年轻
的姑娘领着他们:这是林奶奶!噢——噢——林奶奶!童声稚语在林巧稚大夫身前身后在鼓浪屿的上久久荡漾。
听涛轩。大概,凡有着水声浪声的地方都会有着这类“听涛轩”吧?可这儿的听涛轩中鼓荡着的却是别样的涛
声:在这白色的两层小楼中有着七十架稀世名贵的钢琴,从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大的立式钢琴,手摇钢琴渗
出丝丝古老的韵味,镏金钢琴傲立出一派皇家风范。还有产自一百多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
琴。轻轻地走在这些古老的钢琴间,如同走进一个久已存于心间的一个梦境。这每一架钢琴曾经都是有主人的,
是金发披肩的英伦女子还是白发如霜的澳大利亚老人?每一架钢琴该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或是一段浪漫的情事?
几十架钢琴静静地伫立在我的眼前,似守着一个可以再来却永不再来的静谧又伤感的梦。这风格各异价值连城的
古钢琴的主人,定居在澳大利亚的著名钢琴家、艺术品收藏家胡友义先生对来来往往的世人说:不论在世界任何
地方,鼓浪屿都是我永远的故乡;将我毕生收藏的钢琴在这里展览,是将我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搬回家。那日不是
周日,我没听到钢琴声。但我可以想象:那几十架钢琴轰然鸣响和着鼓浪屿四周的天风海涛该是怎样的庄严明
净?鼓浪屿别称琴岛,出了殷承宗、周淑安、林俊卿等世界级音乐大师的鼓浪屿,岛上的居民酷爱音乐,有五百
多架钢琴,那么,这所有的钢琴黑白琴键一起按下,在天地间该激荡起怎样扣人心弦的浩荡潮音?!
集美学村。陈嘉庚先生(1874—1961)倾资回乡办学之举久已闻名,可置身于这方圆一千多亩的碧海青山、
飞檐画阁、水榭亭台,从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医院等一应俱全的集美学村之中,还是为其宏大
规模和美仑美奂之风景所感叹和震撼。海外华侨最杰出的领袖,号称东南亚“橡胶巨子”的成功企业家,积极的
社会改革者,伟大的教育家和爱国者陈嘉庚先生自1913年至1958年倾其一身之资产和心血亲自策划躬亲督建的集
美中学、集美大学目前已有一万多人。在陈嘉庚先生的故居中,旧式简易木床、书橱和饱经沧桑的旧皮箱,那简
陋、朴素、有限的设施和整个学村的气势恢宏相衬映照出陈先生博大的人格和丰富的胸襟。怀着宗教般的虔庆和
志士般的牺牲精神毁家兴学,矢志不移,你能做到吗?在1929年暴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企业连年大亏,面
对着亲朋好友暂缓发学费停课的劝告下,陈先生斩钉截铁:我的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关门!你能做到吗?
如此的情怀和境界,你、我有吗?!绿茵如织的草坪上,一束燃烧的火炬雕塑,喻示着教育的薪火代代相传,那
更是良知和智慧的火炬,照亮愚昧和黑暗、驱散贫困和无知的火炬。浔江东去,波光蔼影。飞檐拱斗的南薰楼远
去了,红砖绿瓦的教学楼远去了,归来堂、纪念碑、螯园都在绿树浓掩下远去了。可陈嘉庚先生的话语却在秀丽
的 鹭江上空、浩瀚的宇宙之间久久回荡: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
毓园、听涛轩、集美学村,这不正是一本本打开的书,字字句句章章节节都映照出谱写者的人格、胸怀和境
界,向大千世界诉说着美好、伟大和崇高?“我是永远的值班医生”,“我是中国人,我与我的事业永存”(林
巧稚);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陈嘉庚);“我们都说着同一种语言,我们都有同一个心愿,
中国人要让世界人都羡慕我们!(胡友义),看看、咀嚼这些打开的书吧,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其实也正是一本打
开的书啊,由着自己一笔笔一划划一页页谱写,是平庸委琐、奸诈和渺小还是丰富高尚、美好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