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玉庭 @ 2004-09-04
只因妙语如珠
张玉庭
有个古代故事,细品意味极长。一女嫁给农夫后,两人相亲相爱。一年端午,眼看富人家大鱼大肉,自己家
一贫如洗,便采了些昌蒲来到河边,边洗昌蒲边念了首诗:
“自叹命薄嫁穷夫,明日端阳样样无,佳节岂能空手过,聊将清水洗昌蒲。”不料恰好丈夫路过这,听到此诗后
深感歉意,便顺手把田头的一头邻家牛拉到集上,想卖掉后买点酒肉回来过节,更不巧这一切被牛主人看到,便
将农夫揪到衙门,农夫也—一告以实情,县官挺同情,但不信一个农妇居然会出口成章,便差人将她唤至大堂,
命她以“偷牛”为题作诗一首,农妇明白,此诗直接关系到案子的处理,既可怜丈夫的一片苦心,又担心从此后
团圆无望,便垂泪答道:“滔滔河水向东流,难洗今日羞与愁,妾身虽苦非织女,郎君何故学牵牛?”县官听罢
大惊,实不愿加罪于这对恩爱夫妻,便说了一句:“好一个伶俐女子,爽然认错,其心坦荡;满目垂泪,其情可
哀;将夫君偷牛比做牛郎牵牛,其才可喜。罢罢!本官也曾望月伤心,同情那牛郎织女,这样吧,本官判你夫妻
无罪,回家去吧。”
这是个见于野史的小故事,拿今天的眼光看,县官的确少了点法制观念,以感情代替政策,但故事中的农妇
却又的确令人刮目——聪明巧妙地换了个说法,便一举赢得了县官的同情。
巧的是闲时读书,还觅得又一个与此相似的故事。
有一年元宵节,微服的宋徽宗正在赏灯,突然听得吵闹之声,前去一问,才知是店家捉住一位妇女,说她偷
拿了她家的一只盛酒的金盅,不料那女人回答:“小女子这么做决非偷,实在是出于无奈,如若不信,小女子有
词为证。”说着还真的念了首词:“月满蓬莱灿烂灯,与郎携手出端门,贪观鹤降笙萧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
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脸生春,归家恐被姑翁责,窃取金杯做照凭。”意即:我喝了几杯御酒,脸上这才红朴
朴的,偏偏丈夫又走失了,如此模样回家,公爹公婆定会责备,甚至还会怀疑我和别人幽会去了,小女子深深担
心老人的责骂。这才拿了只金杯作为凭证,待明天一早,小女子自然会归还致谢。”宋徽宗听了,觉得有理,尤
其欣赏这女子的才气,也就下令不再追究。
上述两则故事给了我两点深刻的感受,一是古代民女之好口才的确让今人刮目,二是更加坚信了这样一个道
理:好口才的确能救人于绝境。换言之,妙语联珠的好口才太重要了,文采斐然的好表达太重要了。
但愿天下人皆有如此美妙的好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