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名家新作:走进白求恩
作者:张晓惠 @ 2005-03-30
走进白求恩
张晓惠
踏着皑皑白雪,我推开了格雷文赫斯特小镇那座奶油色两层木质小楼的门,这就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
士、优秀共产党员白求恩的故居了。
摆着一架管风琴,一圈花布沙发,挂着乳白色缕花窗帘的是客厅了;有着似乎还在燃烧着木炭的老式壁炉,
餐桌上放着一把餐刀和几只硕大的土豆,这就是厨房了;起居室的椅背上晾着一条苏格兰格子围巾,一件织了一
半的米色毛衣和毛线球放在桌子上。踩着螺旋式的木梯上楼,右拐就是卧室了,小白求恩睡过的摇篮就在眼前、
用过的奶瓶放在煤油灯旁……鲜活的气息弥漫在眼前身后,惟有挂在客厅墙上维多利亚女王泛黄的照片提醒着这
是十九世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贵族的家庭。
在不大的陈列室里,寥寥十来幅照片全面而准确地向世界各地来瞻仰的人们讲述着白求恩短暂又光辉的一
生。生于上流社会牧师家庭的童年白求恩歪带着帽子骑在高头大马顽皮可爱;维多利亚医学院优秀学生的青年白
求恩英俊瀟洒;在西班牙战场上奔走的白求恩清癯削瘦,在窑洞前为抗大学生演讲的白求恩热情洋溢,再就是那
幅熟悉的白求恩穿着八路军军服巻着衣袖为伤员动手术的专心致志……白求恩微笑着思考着工作着,比教科书上
更全面更鲜活地走到了眼前走进了我的心中。
善良又富于爱心。童年白求恩从小就同情弱者,与事喜欢打抱不平,尤为喜欢做医生的爷爷。小白求恩十岁
时向父母宣布:长大了要向爷爷一样做个医生,为好多人治病。并且执意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和爷爷一样的名
字:诺尔曼.白求恩。在成为一名著名医生后,他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底层人民,在蒙特利尔组织了加拿大第一个保
障人民健康团体,他认为不管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如何,都应保障他们得到治疗。
精力充沛又富有艺术家气质。在加拿大人的眼中,白求恩不仅是位医学家同时还是一位画家、和艺术家。白
求恩画得一手好画,墙壁上挂着其早期的一些画作。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开办的专门收教穷孩子学绘画的艺术学校
的照片,上面题着白求恩的话:伟大的艺术家应尊重自然和自己;他的朋友则用“流星”来形容他,精力充沛的
他“常常为着一些别人的事情穿着不同于世俗的服装驾着漂亮的黄色跑车疾驰而去”。
责任心极强且做事非常执著。白求恩20岁时就说:我要为人类做一些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一些了不起
的事情。在医学院白求恩学习刻苦认真;在西班牙战场上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流动血库,被誉为西班牙内战时
军事医学上最伟大的创举;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研制发明和改制了12种医学器械,其中有一种叫做“白求恩肋
剪”至今仍在制造;在西班牙战场上妇女儿童受苦受难的情况令他不能再在医院中平静地做手术,当抗日战争爆
发他毅然决然:我要去中国,那儿需要我!
为了信仰不惜牺牲爱情、家庭直至生命。白求恩深爱着弗朗西丝.彭妮,却与她两次结婚两次离婚。当初他
说:我不能给你金钱,但我会给你爱。一次是他知晓自己患上肺病无法治愈即主动提出要与她离婚;而后治愈后
又再度请求复婚。一九三六年白求恩到莫斯科出席国际医学会议,同年他加入了共产党。颠沛流离的生涯使他只
能再次与弗朗西丝离婚。1938年1月白求恩告别加拿大,带了五千美金的医疗器具到了延安,谢绝了毛泽东
请他主管边区医院的邀请,主动来到前线创办了“模范医院”,救护了大量的八路军伤员,创下了在炮火轰击下
69个小时内一共做了115次手术的奇迹。在写给友人的信中白求恩这样说:我的确非常疲倦,但我长期未似
现在这样愉快了。这里的人们需要我、爱我,我相信我也爱上了他们……
“1939年11月19日,49岁的白求恩因为八路军战士做手术不幸感染而长眠在了中国的大地上”,一柱
巨大的烛火伴着解说员深情的话语在屏幕上久久燃烧,映照着那窑洞中一群孩子的脸庞,映照着在山峦中跋涉前
行的八路军战士们的脚步。“孩子们哭了,战士们哭了,苍天也哭了”,在场的我们这群肤色不同心情一样的听
众都哭了。
泪水中,白求恩愈见高大丰满起来,毛泽东同志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人,一个纯粹
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经典评价在耳边再度回响。循着白求恩的一生,感受
和领悟到一个人之所以成就为这样一位中国、加拿大人心目中的英雄的必然。
我们去的这天,是3月4日(Mat fous)。年轻的会说汉语的解说员告诉我们:今天正是白求恩诞辰115周
年之际;他又说:Mat fous,在加拿大可以理解成“一个战士在向前行军”。门前巨幅的白求恩画像令我们频频
回望--白求恩不永远是这样的一个战士吗?!
智慧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