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社区
姚梦散文:挂六国相印的苏秦
作者:姚 梦 @ 2005-04-06
挂六国相印的苏秦
姚 梦
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结尾的时候,提到世人对苏秦的态度是“……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
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如果情况属实,那么实际上,苏秦在大众心目中,
只是一个传奇人物而并非真正的谋略家。导致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原因有两个:即苏秦的合纵计划以及苏秦的为
人。
从战略内容上看,连横比合纵来得更具有操作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所谓的战国七雄里,真正想一统天
下的其实只有秦、楚、齐三个大国,楚、齐二国某种程度上更倾向与做霸主,这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的说
词可以看出来;赵、燕、韩、魏虽然各霸一方,但实质上只求安生度日,所以对他们而言,能够扩充领土已经是
莫大的享用。其次,当时“强秦”的概念已经产生,战国七雄势力失衡,为了保持一种军事实力上的均衡,合纵
是一个比较简单和可行的办法。但这个前提是六国一致对秦;连横所面临的主体往往总是秦国,秦国在采取行动
之前,一般会拉上一个盟友,许以诸如领土之类的小利,以达到政治上的均衡;两相比较,连横恰恰是合纵的克
星,合纵的目的在于保持均势,连横的方向却是扩充实力。合纵的均势无法给各个君主带来实利,它所有的好处
是无形的。这种好处远远赶不上连横的利益来得实惠。许以小利的办法,让那些目光短浅的君主顺饵而上,屡试
不爽;合纵各国彼此之间又心怀鬼胎,往往为了蝇头小利,翻脸成仇甚至兵刃相见的事情时有发生,协调工作十
分难办。而连横体制对此就显得轻松得多,调节对象只有两个,交流容易,主次分明。所以,从战略体制上,要
打破合纵联盟并不难,函谷关之战就是最好的说明。
所以,后人对苏秦的“讳学其术”在战略比较上有一定现实取向,合纵之法并不难,但实现条件比较高。尽
管乐毅伐齐是一个不错的例子,但这个例子并没有太强的说服力,而且田单的出现使得这个例子更加苍白。
一个人在历史上能否留名,留什么样的名,这和他生前行为有关,毛延寿作为宫廷画师,水准应该不差,但佳名
难留;王维的弟弟水平据说不在其兄之下,但“润笔钱”的行为导致名声败损。苏秦为世人耻笑,以至“讳学其
术”,到底有多大层面上与其个人行为有关,这个话题值得玩味。
苏秦是个低层出生的平民,他不安于现状而四处游说,这本无可厚非,但为了事成而不惜用尽手段、坑蒙拐
骗甚至骑墙两派,这已经突破了当时谋士阶层的道德底线。按照史记的记述,苏秦在从齐国帮燕国讨回十座城池
之后,怕燕王怪罪,曾对自己有一番评述,这个评述可以看作是苏秦对自己的定位。在评述中,他把自己比为不
孝、不廉、不信之人。尽管当时燕王没有责怪苏秦,但为了复官而如此作践自己的家伙,在朝野里能够得到的评
价,可想而知。
战国时期的战略方针好象不外连横合纵两种,在这两种之中,连横似乎更受欢迎。比如和苏秦齐名的张仪,
就采用这种策略,当然,据考证,张仪活动期要在苏秦之前,这是另一个话题;苏秦也屡次提到“衡人皆欲割诸
侯之地以事秦”,这表明连横谋士已不仅仅是几个人的问题;早在苏秦说秦王的时候,也是主张连横的,《战国
策》里关于苏秦的篇目开篇就是“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可以看出,连横的选择往往是当时谋士的首选。苏
秦的出现。使连横谋士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按照司马迁的记述,苏秦屡次在诸侯面前批评连横派,同行是冤
家,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么同行能够给予他的评价,也不见得怎样。
《 史记.苏秦列传》和《战国策》对苏秦的记述出入很大,时间、事件、对话各有不同。但对于苏秦还乡那
段的记叙却几乎完全一致。尽管彼此也都记叙了苏秦家人先前对苏秦的态度,但苏秦那句明知顾问的“嫂何前倨
而后恭也”,活脱脱地描绘出一个小人得志便猖狂的嘴脸。在这一点上,
司马迁表现得更明显,他加了一个“笑”字,尔后又记叙了苏秦散金的故事。这些场景记述,使人怀疑真
伪,颇像小说手法。尽管两本书的作者记叙都极力客观,但一个基本上的态度倾向在这里还是看得出的。
苏秦作为一个谋士,他达到了本行当的最顶点,佩六国相印,威震天下;而作为一个纵横家,他的学说始终
没有真正得到成功;苏秦至今仍被大家提起的缘故,除去那六块相印和“锥刺股”的教化意义之外,我觉得,一
个平民一夜成名、危及人臣的离奇故事,永远是茶余饭后的首选,毕竟,老百姓太需要传奇了。
注:《战国策》为何将苏秦见赵王略写,我认为,除去对于连横、合纵两种的取舍之外,也是节省笔墨。不
至赘述,说秦王已显出苏秦长处:言辞夸张、汪洋恣肆,犀利流畅,气势磅礴。如果将说赵王那段也进行记叙,
无非一种腔调,效果难出其右,不如虚写。在这个层面上,我认为司马迁的记述就有问题,当然,这只是从文学
写作的角度,估计学历史的不会有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