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戴珩散文:真爱至纯1
作者:戴珩 @ 2005-04-21
真爱至纯
1978年,也就是26年前,当年轻、漂亮的女军医由昆开始接受比她年长18岁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爱情,并
于两年后和陈景润一起走入婚姻殿堂的时候,她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究竟在做着一桩怎样的事,而这件事对她
的一生、对这个世界又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由昆是单纯、莹洁的。单纯、莹洁的由昆当然
不会想那么多,而且她也无须和不应该想那么多。但是,时至今日,当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静下心来,认真、仔
细地回视和思考一下由昆这20 多年来所走过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由昆这样一位普通的
女军医产生极大的敬意。我们甚至不能不说,由昆以她20多年来所走过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向世人讲述了一个
十分感人的爱情故事,并向世界诠释了什么才是最纯真、最执著、最长久、最鲜丽、最饱满、最丰盈和最刻骨铭
心的爱情。
最美好和最感人的爱情总是包含着许多细节。
由昆和陈景润的爱情就是由细节开始,并且由细节延伸。
1978年秋天,曾屈居在6平方米的小屋,在床板上,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用一支笔,耗去好几麻袋的草稿
纸,攻下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又随着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广泛传播而名满天下、家喻户
晓的陈景润正躺在解放军309医院的病床上。这一天,几个医护人员来到他的病房查房,抬眼时,陈景润的心禁
不住猛地一动。他看到了一双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大而明亮的眼睛和一张那么美丽的面孔。几乎就是在那一瞬
间,陈景润便对眼前这位尚不知姓名的姑娘产生了强烈的爱情。
爱情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往往很难解释。
陈景润对由昆的爱情同样很难解释。
是由昆的美丽吸引和打动了陈景润?是,又不是。因为在陈景润出名后向他求爱的姑娘中比由昆更漂亮的有
的是,但陈景润一直心无所动。
是由昆的职业、身份或是家庭背景吸引和打动了陈景润?显然也不是。因为此时的陈景润对由昆的一切近乎
一无所知。
陈景润对由昆的爱只能说是来自命运的一种暗示,来自一种直觉,来自冥冥中的一种心灵感应。从由昆的眼
睛、姿态、气质和气息中,他感到,由昆是他生命中所需要和不可缺少的一位女性。他的生命将因为有了这样一
位女性而安详、而幸福、而完美。
陈景润的直觉没有错。后来所发生的一切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又是一个细节。
那是几天后,陈景润已经借着由昆来查房的机会和她说了几次话,知道她是从武汉军区156医院到北京309医
院进修,知道她还没有男朋友,知道她现在正在学英语。于是,就在他找出理由让由昆和他一起学英语的时候,
他对由昆说出了这么一句英语:“I love you!”为了加重自己的情感表达,他又用中文发出这样的感叹:
“如果我们能够生活在一起就好了!”
这是一种明白无误的表达,这是一种比数学更精确更直接的表达。陈景润用这样一种方式袒呈着自己内心的
情感和渴望。
陈景润是认真的。在向由昆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爱情时,陈景润已经45岁。45岁的陈景润平生第一次向一位女
性表露了自己强烈的爱慕之情。
在发生这一幕之前,熟读了徐迟那篇报告文学的人都以为陈景润是个只知道研究“1+1”的十足的书呆子。
而陈景润在爱情上的主动态度,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大数学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性格中的另外一面。
这一切,都是由由昆引发和带来的。为此,我们不能不感谢由昆。
陈景润对由昆是一见钟情。但由昆接受陈景润的爱情则有一个过程。
最初的时候,由昆是被陈景润的爱情吓坏了。
由昆不可能不被吓坏。因为陈景润的爱情来得太突然了,她没有一丁点的思想准备。陈景润是位举世闻名的大数
学家,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医生;陈景润已经45岁,而自己只有27岁。由昆是对陈景润也有好感,由昆是也很尊敬
和佩服陈景润,但由昆从没想过要让陈景润做自己的丈夫,她觉得这不合适,甚至根本不可能。
也许是潜意识中,由昆觉得陈景润的这份爱情太重,她承受不起。也许是由昆觉得在接纳和承受这一份爱情
的时候,还将同时承受世人的种种质疑。在思考没有成熟的时候,由昆选择了回避。
但真正的爱情是回避不了的,真正的爱情甚至无法拒绝。当由昆感受到了陈景润在被她拒绝后的沮丧、痛苦
和丧魂失魄,当由昆感觉到陈景润一天数度走到病房外面晾晒衣物其目的只是为了借机多看到自己几眼,当她听
到陈景润对她说“我们不能在一起的话,我这一辈子都不会结婚了”,善良的由昆终于大着胆子鼓足勇气对陈景
润说出了这样一句话:“那我们再相互了解一下吧!”
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本来已经失望至极的陈景润一下子又看到了希望。也就是从说出这句话开始,由昆从心
理上慢慢开始接受了陈景润,接受了陈景润的爱情。一种真纯的爱情开始从由昆的心头产生,并且越来越强烈,
直至深入她的血液和骨髓。
由昆当时毕竟还是个年轻的姑娘。即便她从情感上已经开始接纳陈景润,但她的内心仍存在着一份惶惑和犹
疑。她和陈景润之间毕竟反差太大了。她担心世人会指责她是追名逐利。于是,她写信给她的父亲,请他给自己
出主意。父亲的信回得很快,但内容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父亲在信中写道:“陈景润是认真的,你不要拒绝
命运多舛的陈景润,不要伤他的心。”
父亲的信对坚定由昆的感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不对这位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军人同样产生极大
的敬意。由昆的父亲也是从艰难、坎坷中走过来的,他知道陈景润从小到大,尤其是在“文革”中也吃过很多
苦。他不忍心再看到陈景润遭受任何伤害。作为长者,他当然清楚女儿和陈景润相爱以后将面临的一切,但他依
然觉得即便女儿将来的付出再大,也是值得的。这位老军人无疑是有眼光、有爱心和襟怀博大的人。他对陈景润
的理解和尊重体现了一个真正开始崛起的民族和一个新的时代对自己民族和自己时代杰出科学家的最大理解和尊
重,他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优秀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
显然,由昆对陈景润的爱情决不是一种普通的爱情,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爱情中也包含了全体国人对中华杰
出之子的感情。这种爱情客观上所负载的东西使其一开始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美好的爱情总会让人显现出人性中最为美好和最为丰富的一面。
恋爱中的人都是孩子。这句话用在陈景润的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由昆的爱情不仅给陈景润带来了一种狂
喜,而且使他变得孩童般的活泼和天真。
在那段恋爱的日子里,陈景润和由昆相依相伴,一起去看北京香山的红叶,一起去植物园观赏奇异的植物,
一起登临长城,一起游览十三陵水库。走在大自然中的陈景润一点也没有传说中的那种书呆子气,相反,他显得
特别活跃。每一朵花每一棵草,都会引起他由衷的赞叹,每一株树每一只鸟,都会令他开心不已。而他的天真和
孩子气又更激发了由昆对他的爱。在真纯的爱中,两人之间年龄的距离消失了,两人之间地位上的差距也消失
了。他们成为世界上最相称、最般配、最亲密、最幸福的一对恋人。
经过两年的相恋,1980年8月,由昆和陈景润正式结婚。
他们的婚礼非常简单。没有举行什么仪式,甚至两人连一套新衣服也没有做,就是买了点糖果散发给前来贺
喜的领导和同志,顺便请大家吃了一顿饭。
但是,结婚的那一天,由昆显得特别漂亮,陈景润更是特别的容光焕发。他们的表情,他们的神采,都透出
一种发自心底的喜悦和幸福。
陈景润和由昆虽然是1980年结的婚,可在婚后长达2年的时间里一直两地分居着,直到1983年,在邓小平的
直接过问下,由昆从武汉军区调到北京,在解放军309医院供职。此时,32岁的由昆和50岁的陈景润,才开始了
真正的家庭生活。
在婚姻中,陈景润对由昆的爱是真挚、赤诚和充满孩子气的。
他对由昆有着一种深深的依恋。
他叫由昆“由”。
他对由昆说:“由,我喜欢你穿军装,你穿军装真漂亮!”因为由昆穿军装漂亮,他竟自己也让由昆弄了套
军装穿在身上,并且很以自己是军属为荣。
他把自己的生活全都交给由昆安排。一切全听由昆的。
他把听由昆的和接受由昆的安排,当作一种幸福和满足。
他要理发,可当时外面理发店很少,理发很麻烦。由昆说:“那我给你理好不好?”他一听,忙答:“好
啊,好啊。”可由昆哪里会理发呢?胡乱地推呀推,剪呀剪的,结果把他的头发理得像狗啃似的,可他照样高兴
得不得了,美滋滋地就到数学所上班去了。
由昆生孩子时,需要做剖腹产手术,陈景润磨叽了很长时间就是不肯在手术单上签字,他一定要医生向他保
证手术不要对她的身体有任何影响。哆哆嗦嗦地签了字后,医生问他,万一手术出现问题,是保大人,还是保孩
子。陈景润立刻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保大人!”
当由昆和陈景润的儿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后,陈景润最先给儿子起名叫“由伟”,后来,在由昆的说服下,前
面才加了个“陈”姓。“陈”和“由”,是他和由昆的姓,“伟”则寄托了他对孩子最美好的希望。
在陈景润的心中,“由”的位置排在最前面,“由”的分量最重。
就是这样一份真心和真爱,使由昆的心中一直盈满了幸福和感动,并且使她不管后来承受了多少辛苦,始终
无怨无悔。
由昆对陈景润的爱情则包含了很多成分,这其中有对老师的崇敬、对孩子的宠爱,还有对丈夫的信赖和依
靠。
由昆一直称呼陈景润“先生”。在由昆的心目中,陈景润首先是一位大数学家,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不可
多得的人才。
陈景润在由昆面前所表现出的天真使由昆也在心底里拿陈景润当孩子。由昆本来是个粗心人,但是,和陈景
润结婚后,她却变得特别细致和有耐心。她周到地安排着陈景润的生活,包括给他做可口的饭菜,挑选适合他穿
的衣服,陪他锻炼、散步。
当时,由昆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还要照顾陈景润,非常辛苦。但是,她一点也不觉得委屈。守着先生,
守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她感到很踏实,很幸福,很满足。
戴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