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冯亦同序戴珩新作《花朵与火焰》
作者:冯亦同 @ 2005-05-15
涓滴,蕴涵着江河……
——序戴珩新作《花朵与火焰》
冯亦同
适逢春节,禁放多年的烟花鞭炮又在城区内外的许多“燃放点”上响起来了,给普天同庆的节日增添了不少
欢乐的气氛。坐在自家书房里静静地阅读着一本尚未付梓的书稿,映入眼帘的字句,竟也像串串火焰似的花朵在
耳边噼里啪啦地爆响开来,更以一种五光十色的缤纷景象,绽放和升腾在我全神贯注的脑屏上——真可谓是“热
烈”与“隽永”齐飞,“文采”和“睿智”争辉……给翘首迎春的我带来了目不暇接的惊喜,又时而沉入这美不
胜收的“心灵焰火”所营造的飘缈诗境和深长回味里。
空说无凭,请允许我随手摘引书稿中的部分“例句”,好让读者诸君“先睹为快”,也便于我这个最初的读
者和评介者向大家汇报自己的阅读感受。请看:
(1)木器炫目的光华里,闪着小鸟莹莹的泪光。
(2)竹受伤的圆孔,正是笛发出清音的地方。
(3)春草虽小,它的力量却能顶翻一个冬天。
(4)泡沫以为,观潮的人是在为它而欢呼。
(5)在干渴的禾苗眼里,乌云比白云美。
(6)婚姻中,不允许两个人同时撒娇。
(7)如果鸟儿到了晚上还不回家,那么,不是这个鸟儿有问题,就是它的家有问题。
(8)臭虫得到重用,因为掌权的是跳蚤。
(9)撞到南墙的时候,其实,离摸到门径也不远了。
(10)苍蝇和蜜蜂在一起,无法讨论幸福。
(11)没有人知道,当初泉是流着泪离开了自己的家。
(12)基石只谈责任,不言潇洒。
以上十二条“隽言片语”,长不过二、三十字,最短的只有寥寥十字,但细心的读者稍加留意,即能发现它
们所触及的思想命题十分广泛、作者观察生活的视野与联想推理的空间亦非常开阔。十二个例句中,有谈关爱自
然和环境保护的(如例1),有谈艺术辩证法和美学原理的(如例2、例5),有说婚恋和家庭问题的(如例6、例
7),还有探讨个人与集体(例3)、权利与责任(例8、例12)、成功与失败(例9、例11)等种种对应关系的,
几乎涵盖了从自然科学到社会人文的方方面面,而它们加起来仅占全书篇幅的几百分之一。
难得的是,如此丰富的内容,并非出自高深的哲学讲义,也不是苍白干巴的说教,而是被作者巧妙地浓缩和
幻化成了有形象、有情趣、有意境的诗性文字。它们如此精粹又灵动、犀利又深刻,像江河源上的涓涓滴滴,在
“星宿海”似的草甸滩头闪烁着、流淌着、聚合着,看似悄无声息,很不“起眼”,像无名的野花、山间的小溪
一样质朴与平常,实际上却因为有青藏高原这座世界屋脊的“托举”和千万年冰融雪化的“源源不断”,那每一
点晶莹、每一条细流都“挟带”着非凡的能量,“开启”着远大的前程——谁能说在峡谷里掀起冲天狂澜、在天
堑间推动万里航船的,不就是这些天高地远的“涓涓滴滴”呢?它们所包涵和孕育的,正是奔腾浩荡的黄河、长
江……
这些大容量的“重水”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表现形式与特点?且让我们继续摘引散落于本书篇页的三言
两语,也许能够得以窥见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以及作品风格方面的某些端倪:
A、遐想,是心灵的自由体操。
B、经常让思想高飞,生命就能免于低俗。
C、泉水的声音最动听,因为它源自一颗温热的心。
D、惯于静思的人,心智会比常人走得更远。
如果我的理解不错的话,以上几个例句,都可视为本书作者的夫子自道。他是一位勤于思索和善于思索的
人,在紧张忙碌的工作、写作和读书之余,也不会让自己思想的脚步停顿下来,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他都会拿
来做“心灵的自由体操”——他用这样一个有关身心健康又充满韵律美感的运动术语,来形容自己的“业余爱
好”和落实到写作上的一种思维与生活方式:“遐想”;而这本名叫《花朵与火焰》的散文诗集,正是这位“精
神王国的健行者”历时十数载、囊括他多少个风晨月夕的心血汗水和天南地北的身影足迹、无所不在又无所不包
的“遐想”之作。
或许在别人看来,“遐想”应该是散漫无序的,但在本书作者的笔下,千变万化的遐思和联翩不断的浮想,
却呈现出了一种独特、有型又优美的姿态:它们既有天马行空似的奔放无羁,又有“沉鱼落雁”般的规律可循,
符合一定的审美法则,这便是他在A句中所宣称的“心灵的自由体操”,让读者在欣赏这些编排成散文诗队形的一
列列汉字方阵中,频频接受美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与此相联系的,便是B句和C句中所包含的这种“遐想”式
“独白”更深层次的内在要求,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作品必须实现的“意识高度”和“人性化尺度”:“经常
让思想高飞”,生命的操行才能够“免于低俗”——这是他对目前文化市场上媚俗之风泛滥和功利主义盛行的一
种抵制与反拨。需要说明的是,“让思想高飞”绝非“脱离实际唱高调”,而是对坚守精神家园、坚持人文关怀
的回归与呼唤。从全书划分为“无题”和“有题”两大部分的许多章节中,随处能看到日常生活中被“司空见
惯”和“熟视无睹”所遮蔽了的人间万象,一经作者智光的照耀和诗意的点化,立刻显现出了其“真善美”或
“假恶丑”的实质,在或歌吟、咏叹,或暴露、鞭挞的生动刻划下,引发读者深深的思索与会心的共鸣。同时,
也引出另外一个重要的结论:远离了尘嚣和市廛的“泉水的声音最动听”,因为它“源自一颗温热的心”……是
的,在浮躁为浅薄开路、冷漠成为时尚的今天,能够走进这样一片洞烛世事与人生,真诚执着地追求理想,洗
涤、净化和提升我们灵魂的文学天地,若不算是一种“缘份”,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心灵邂逅了。
正因为如此,“惯于静思的人,心智会比常人走得更远”这个意味深长的D句,不仅是作者的自喻和自勉,
也可以看做阅读本书的“导语”或“引言”:此书是写给每一位“惯于静思”的读者用心去感悟和领会的,要是
你想让自己的“心智走得更远”的话。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如此短小又密集的篇什里享受这样蕴涵丰富又具有冲击力的“阅读快
乐”了。记得许多年前阅读散文诗大家柯蓝先生的名作《朝霞短笛》时曾有过一种晨光熹微、春风扑面的体验,
他用魔杖似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万花筒似的奇妙世界;更早的还有品读泰戈尔的《飞鸟集》、《园丁集》以
及契诃夫那部写满了隽言趣语的《创作手记》时所产生过的类似感受。事隔多年,2005的金鸡报晓声中,江苏诗
人和散文家戴珩奉献给读者的这部充满了人生哲理和文学情趣的新作,让我相信:它一定会在眼下这个生活节奏
加快、“短信息”风行、人们渴望真知灼见的年代里,叩动众人之心,收获更多的喜爱与好评。正像本书一开头
就说的那样:
一朵花,总在对着另外一朵花微笑。
阅读文字的是目光,得到抚慰的是心灵。
尊敬的读者,请跟我来,走进这片繁花似锦的春光和泉水叮咚、江河在望的旖旎风景吧。
(2005年早春二月,记于金陵鸡鸣岗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