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慧骐 @ 2005-06-20
说戴珩
王慧骐
一
为戴珩的这部《花朵与火焰》写序的事,是我自告奋勇“揽”来的。
这些年,我与戴珩有过很多的接触,他的为人为事为文我都有了较深切的体悟,因而,对他,我委实有些话
想说。我要说给同我一样视他为人生知己的朋友们听,说给那些读过戴珩的各类作品的读者们听,甚至说给这个
广阔的世界听——因为戴珩为这个世界上那么多的只要是富有生命的东西,都奉献了自己真诚的歌唱,所以我相
信这个世界上的每一脉山水,每一株草木,乃至每一种花鸟虫鱼,都能听得懂戴珩的声音。戴珩的声音是一位智
者的声音,更是一位爱者的声音——读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这部《花朵与火焰》),你可以在随意翻动的每一面
书页里,发现这种从他的精神世界所释放的博大精深的爱。
我没有见过那个叫作泰戈尔的印度诗人,但我们在文学青年的时代似乎都喝过泰戈尔所酿造的诗的乳汁,那
乳汁里有一种很纯粹的物质,那就是爱。不知为何,当我今天要向世人述说我的这位挚友——戴珩时,我却不可
抑制地想到了泰戈尔。戴珩的身上分明能看得见泰戈尔的影子。他神思灵动,有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神情
专注,对那些常人常常忽略的细小的事物有着不同凡响的极具人文情怀的发现与呵护……当人类进入21世纪高科
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之后,充斥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的更多的是种种竞争和竞争背后的阴谋、猜忌、尔虞我诈。这
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下,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温情,渴望那种暖融融的爱。
而戴珩正是把这些给了我们,给了这个世界。我们可以在戴珩数百万字的作品中找到许多让我们自己感到汗
颜的东西。这便是戴珩的价值。若干年以后,人们认识戴珩,会像我们今天评价泰戈尔一样——我有这样的预
感。
二
戴珩绝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我常常惊叹于他身体内部所蕴藏的那股旺盛的生命力,那种钢铁一般坚定
的意志和实现某一个目标时所必须付出的超乎常人的韧性。
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行走了二十多年,各种文学艺术体裁,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艺评
论、戏剧、小品、歌曲,等等,他几乎无一不曾涉猎,且在每一领域都以勇者之风采踏出令人瞩目的铿锵音响。
就创作而言,他发表各类作品上千件,出版专著十余部,早已是功成名就了。但他却没有就此罢休,创作的冲动
时时还在他的心海深处掀起波澜。我们都很清楚,当今世界,红尘滚滚,周围的人群都在四处奔走着,忙于以各
种方式去赚钱赢利,而喧嚣纷扰之中他却能心静如水地埋首于电脑的键盘之上,一次次地叩击着对人生对生命甚
至对未来的思索与追问。这份斗室里的清寒,这份无人问津的孤寂,又岂是一个“苦”字可以说尽!许多人在这
条路上都没能坚持下来,而戴珩却走得十分从容,十分执著,别人看到的是他得大奖时的风光,其实风光的背后
分明有太多太多的付出。
三
戴珩是一个作家,一个出手很快且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作家,一个无论以其质还是量都足以在当今江苏文坛占
一席之地的作家。
但戴珩又不仅仅是一个局限于某种文体的作家,他的才能和谋划、运作的能力是多层面、全方位的。据我了
解,这些年里他曾多次接手过全省性的大型文艺晚会的总体策划和解说词的设计与撰写,担任过多部大型文献纪
录片和风光宣传片的总撰稿,为多个大型综艺晚会写过主题歌等等。这方面他所表现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对方
方面面所提供的诸多信息、资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吸纳、融化,而后作出十分精当的扬弃,进而“为我
所用”,给不同的对象按不同的要求为你调制出一道道精美的艺术大餐。有句俗话叫“不是金刚钻,别揽瓷器
活”,能揽这些个“瓷器活”的“金刚钻”,我估计还真难觅到几把哩,不信你放开眼去周边寻寻。
我的理解是,能有胆量和实力揽这类活的,至少要有这样几点本领:一是在宏观上,你要有开阔的大视野,
对全盘的东西,你要能做到成竹在胸,且运用起来能得心应手;二是你要具备一个大导演的掌控技能,对视听者
(观众)的兴奋点你要了如指掌,什么时候该让它“起来”,什么时候该让它“下去”,你要一清二楚,而这一
切,你又要通过你恰到好处的文字予以表述,并善于借助“声、光、电、景”等等可供利用的外在条件,来最终
实现你的创作思想。
戴珩是操弄这个行当的高手。我的记忆中,他曾经碰到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况:在几乎同一个时间段里,好几
拨这样的难活一下子都找到了他,他居然一一应承了下来。别人弄一个,可能费一老鼻子劲,也未见得能弄好;
而他却有这样的功夫:三下五去二,把几个活都给你料理得停停当当。这不是一般性的才思敏捷,这是要底气,
要积累,要知识储藏量的。他的这手绝活,在圈内外早已传为美谈。
四
说戴珩,不能不说他的主业。
他的主业是一名专职的文化干部,业务职称是副研究馆员。在全省文化系统内,他是一个非常活跃且卓有建
树的人物。一年里他有大半年的时间泡在基层,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全省各市县的文化馆、站,他不辞辛劳地给各
地的文化干部们上课、讲学、作很专业的辅导报告,他有极好的口才,他的演讲总能把听众的心紧紧抓住。基层
的同志们说:戴老师肚子里有货,给我们讲的全是最鲜活的东西,听了解渴,听了管用。然而,这些“货”,这
些鲜活的东西,绝不是凭空而来的。戴珩对全省各级文化馆、站的综合情况,作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研,写过一
系列极有份量的调查报告、人物专访,对全省群众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他可谓知根知底,有绝对的发言权。正
是有了第一手的新鲜素材,再加上他对国内外文化领域宏观资料的占有,再加上他对大千世界、社会人生的独特
感悟,这样几方面的相互贯通,使得他的讲学授课绝不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而是融知识性、前瞻性、实用性
和趣味性于一炉,讲出了他对群众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真知灼见,令大江南北从事文化工作的同行们心悦诚
服。
他不仅乐意作这样勤勉扎实的专业普及工作,更令人赞叹的是,他还做了大量富有开创性的群文理论的建设
工作——由他担任执行主编的《文化新世纪》杂志,每一期他都要精心组织一批“拳头产品”,约请省委、省政
府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省文化厅的领导,或国内文化界的名流,为刊物写一点对基层文化工作具有较强指导性
的文章;全国第六届艺术节在南京举办期间,他捧出了一部由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为之题写书名的展现全省文
化精英人物风采的报告文学专著《生命的舞蹈》;由他积极倡导并具体筹划的“首届江苏省公共文化馆馆长论
坛”,得到了全省各地文化馆长的热烈响应,与会者精心准备的论稿又由他迅捷编出了一部受到理论界广泛关注
的大书:《耕耘者的思想》;据悉,戴珩近期还将抛出一部对江苏文化大省的建设具有诠释意味的重要著作:
《江苏省十大文化馆研究报告》……
戴珩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无论哪一个领域,只要他有心进入了,他就会像一台钻机一样,把尽可能丰富的
矿藏给你发掘出来。他注定了要弄出声响,他的生命里有不可抑制的创造的欲望!
你与他呆在一起,会感到他的周身有一股“气场”,这股“气场”能把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吸引在他周围。如
果他所站的舞台能再大些,他无疑还能干更大的事。他天生是个帅才,给一支团队给他,他会统领得很好!他具
备这种气质,他能把你身上潜在的东西充分牵引出来,能让一批人为一个目标而使出浑身的解数。我与他相处了
这么多年,我能十分清晰地感受到他身上所独有的这份气韵或曰魅力。
五
我与戴珩应当说神交已久。早在十六七年前,我在一本青年刊物任职时,曾编发过他的作品,他的文字意气
风发,才情盎然,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时国内几本较有影响的青少年刊物上,常能读到他清新隽永的卷首
篇。这些如号角般具有召唤力的作品,给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完善的参照系,其意义不言而喻。
真正与戴珩有较多的交往,是在这近五年里。我们经常会聚在一起,交流关于人生的种种感悟,因了这样的相知
而彼此都生出相见恨晚的感觉。
交往中我发现戴珩的身上还有一种十分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他把友情看得很重,当朋友需要他的时候,他会
竭尽全力,给朋友以无私的援助。有一位他家乡的老同志,早些年已经退休了,只因为当初曾经给过戴珩以帮
助,若干年过去了,他对这位长者始终心存感激,每次回老家,总要抽空去看望他。老人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有
一些文字的积累,想出一本书,戴珩便抽出时间对书稿进行逐篇润色,使其达到出版水平。常州有一名公安干
警,爱好文学,发表过一些作品,也是在戴珩的帮助下出版了处女作,此举引起了当地公安和文化部门的关注,
随后为这名作者举行了作品讨论会。戴珩以一个作家和一名刊物主编的眼光,发现了这个来自基层的业余作者的
创作潜力,对他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了足够的推力。
这一类的例子,仅我所掌握的还可以举出很多。
为别人做的这一些,他并不企求任何回报。他只是觉得,自己在人生的路上一步步走过来,碰到了不少好
人,而如今,他自己有这份力量了,他理应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什么。他的为人和他的作品中所倡导所咏唱
的对他人甚至对所有生命的关爱,是非常吻合的。我为拥有一个这样的朋友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六
写到这里,似乎还意犹未尽。因为戴珩实在是一个太丰富的人。他个头不高,但内力却相当丰沛。他在一天
里或一段时间里所干的事,其量之多,内容之繁杂,是一般人不敢想象的;其效率之高,质量之优,也是常人望
尘莫及的。他常常给我通电话,当我问他最近忙些什么,他会一二三四五地向我这个老大哥一吐他的近况。他讲
话的语速很快,思维异常敏捷,那么多的事情,他不仅干了,而且干得极出色极有条理。工作也好,创作也罢,
甚或一边读研一边又担任艺术院校的客座教授,所有的一切,到了他的手上,似乎都是“弹指一挥间”的事。他
的可贵在于,对待任何需要付出脑力的劳动,他从来都没有皱过眉头,他以十分快乐的心态对待这一切,他从劳
作的过程中寻找和体会创造者的乐趣。
去年,人民日报·大地周刊举办全国性的“感动中国的爱情故事”征文活动,他利用几个休息天的功夫,接
连写了伟人周恩来、数学家陈景润和一对普通人的爱情故事,三篇作品都写得很棒,评委们在评选时难作取舍,
本来三篇均可获奖,但奖项总不可能落在一个人头上,最终那篇写周恩来与邓颖超伟人之爱的作品在数千篇应征
作品中拔了头筹。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省内有一家很有名的藤制品生产企业,产品远销世界各地,该企业邀请行业内和理论界
的一些专家,举办一个藤文化研讨会,戴珩也在受邀之列。在这之前,戴珩并没有接触过藤文化的东西,为了在
会上要讲点什么,他上网作了搜寻,掌握了不少第一手的资料,在会上他作了发言,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
会后主办方的老总问他:搞藤文化研究有多少年了?怎么会了解这么深!戴珩差点笑出声来。过后戴珩把这事讲
给我听,我却以为,这正是一个人的内功所在。平时他十分注重各类新知识的积累,且善于触类旁通,融入自己
的独立思考。任何东西,其实只要达到了一定的火候,也就一通百通了。
这便是我所熟悉的戴珩:一个工作着、创造着、思想着,且时时快乐着、现代着的人。当然,他也不是没有
烦恼,有时候甚至还碰到了很大的挫折,但了不起的是,他能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所有的不快在他这里都化作
了激励自己奋发的动力。因此他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是打不倒的,他身上的那股激情是无法摧毁的。开阔,健
康,阳光,这些词汇是属于他的。
他还那么年轻,他的未来是无可限量的。我为他深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