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广川 @ 2005-10-08
戴珩的心灵世界
——读诗集《谁能抚慰一个人》有感
吴广川
前些日子,戴珩托朋友给我捎来他新出版的诗集《谁能抚慰一个人》,我随意地打开看了看,这一看,便怎
么也放不下了,一首首短诗,那鲜美的意象,富有灵性的语言,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哲理,以及作者的爱和恨,正
和我的审美情趣相投,便感到有一种心灵的共鸣。
这些年,我一直在注目着诗坛。应当说,国内的诗刊、诗报所发表的新诗中有不少感人的篇章,但也确确实
实存有一些鱼目混珠的作品,这些诗作意象杂乱,句子生僻,读着艰涩,像猜谜一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一
类故作高深的诗大有笼断诗坛之势,它大大地败坏了读者的胃口,致使群众对新诗冷淡,这不能不说是诗坛的一
个悲剧。在这种心情下,我读了戴珩的诗,便觉得似有一缕清风迎面吹来,心情感到格外地舒服。这种舒服的原
因是这些诗不仅能看懂,而且富有诗味,在艺术上给人美感,在思想上给人启迪。虽然这些诗大多短小,像一朵
花,一片树叶,一颗露珠,一声鸟鸣,但却觉得它很精美,很轻柔,很雅致。使人想起冰心的《繁星》、《春
水》,想起泰戈尔的《飞鸟集》。
这些美丽的诗句,来自戴珩心灵的深处,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展示。它是诗人的一朵笑容,一个眼神,一缕忧
伤,一点泪痕……,是他情感的结晶,思想的火花。在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社
会的思考,对未来的思考。
戴珩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他的眼中处处都有诗的题材,诗的意境。哪怕生活
中一件微小的事物,他都能把它写出诗意来,挖出思想来。只要看看他诗的题目就知道了:一片叶子,一个下
午,一只苍蝇,一盆阳光,一只小鸟,一句诗,一个发火的人,一只未被燃放的烟花……仅一字打头的诗就这么
多。我们从他的诗中随意挑出一首看一看:《谁能把阳光抓在手中》,这首诗很短,就六句:“满眼都是/但是,
你却无法把它/抓在手中/对于阳光/你只能接受它的照耀/而不能把它占为己有”。这首诗揭示出一个真理:阳
光,谁也不能垄断。然而在生活中,偏偏就有人想垄断阳光。这里所说的阳光的含意非常宽泛,你尽可以意会。
《腰间的皮带越来越松》:“一个扣一个扣地退让/不断放松皮带的同时/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松/后果很可怕/
那就是青春不知去向/只剩下一堆臃肿”。这首诗看似写人的体形,实质是写人的灵魂。集子中的每一首短诗都有
一个诗眼,都隐含着一个主题,有的明朗,有的则需要我们用心去细细品悟、思索。请看开卷之作《谁能抚慰一
个人》:“谁能抚慰一个人/一个内心疼痛的人/他的内心剧烈地疼着/但别人却看不出他究竟疼在哪里/其实,正
是这一点/构成了他内心最大的疼/你说,这样的人/谁能抚慰”。这首诗我品了好久,作者究竟在表述什么?是
说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和人之间是多么需要沟通、理解?还是在说一颗受伤的心最需要爱和友谊的温
暖? 也许,作者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读者尽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去品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许正是
这首诗的妙处。这首诗绝不是什么朦胧诗,每个人都可以看懂,只是每个人对它的感悟不一样罢了。《你让石头
说什么》:“石头不想开口/石头已习惯于沉默/反正一切就这么回事/反正一切说也说不清楚/不说也罢/就是说
了其实也是白说/活着是一种悲哀/但生命又不能拒绝活着/真要让石头开口/他所要说和所能说的/也就是这么一
句”。这首诗同样也十分耐人寻味,它似乎蕴涵着许多东西。人们有话、有意见需要倾诉,需要表达,但说了也
不起作用,那就只有像石头一样沉默。作者是在呼唤民主的气氛,呼唤一种宽松的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的政治空
气。诗人关心着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关心着住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居民的生活。《市容》一诗叫人看了很无
奈,也很真实:“市长的话一出口/城市便刮起一阵整顿市容的旋风/穿制服的市容们大呼小叫/路边的小贩们望
风而逃/占道经营的水果摊,早点摊/全上了市容们开着的卡车/只留下一片哀求声,叹息声/还有敢怒不敢言的诅
咒/该忍时就忍吧/市长也有市长的难处/好在抓市容/永远都是一阵风”。诗写得轻松自然,幽默风趣,它在呼吁
整个社会要和谐、宽容,要法制健全。这首诗别具风格,像一幅风俗画,看似平淡,却蕴涵着一种对形式主义等
社会问题的忧虑。
在戴珩的诗集中,有不少对生命感悟的篇章,如《一句诗》:“别小看一句诗/一句诗的重量有时重过/一个
人的一生/很多人的一生/都不配享有一句诗/一句诗/会成为一个人的脊梁/一个人的骨骼/也许/我一生的追求/就
是要让自己成为一句诗/直立在天地间”,这种对生命的审美意识,读了令人感动,它使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应该
怎能做人。
作为一个诗人,作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诗人,戴珩的诗中充溢着一种忧患意识,这使他的诗虽短小,却有一
种思想的厚重。诗人对环境的破坏,腐败的严重,拜金主义的盛行,社会风气的扭曲……在诗中都表示出了深深
的忧虑,并像警钟一样把它敲响,这些诗融进了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爱。一个公民,乃至一个民族,如果没
有忧患意识,终日陶醉在庆功的酒宴和柔软的歌声中,那是很危险的。居安思危,希望我们的每一个有良知的公
民都能像戴珩一样,心中有一种忧患意识,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戴珩在后记中说,这本诗集是他在世纪之交的短短几个月写就的。人的创作有时很奇怪,当灵感消失时,写
一篇东西像挤牙膏,很难,而当灵感到来时,写作的激情便像大江出峡,一发不可收。我和戴珩接触过几次,他
很健谈,性格开朗,很容易激动,有着典型的诗人气质。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始终把创作作为自己
人生的追求,年届四十,就出书十多部,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实在是令人敬慕不已。
应当说这本诗集的作品是从作者的心灵深处喷发出来的,是作者对生活真实的感悟,它不矫揉造作,不故弄虚
玄,因而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戴珩极善于写这种抒情短章,他善于发现,善于选材,善于构思,善于升华,笔落之处,思想的火花便放射
出光彩,这是他的风格,也是他创作的优势。对于新诗,读者的欣赏品味是不希望写得太晦涩,看不懂;但也不
希望写得太直白,大实话一般,读着寡然无味。戴珩的诗既读得懂,又读着有味道,我觉得他走的这条写诗的路
是对的。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加深,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相信他的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类作品都将会更加
厚重,更加被读者喜爱。
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