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广场
中国青年报:以博客的名义文化着
作者:张昊华 @ 2005-10-31
中国青年报:以博客的名义文化着
张昊华
2005年10月31日
这无疑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从2003年的木子美,到2004年博客潮流的大兴起,博客不论是作为新生网
络事物,还是作为新的网络群体,从未寂寞过。近日来,几家网站举办的博客大赛,再次把“博客”推到网络文
化的前台。
9月25日,搜狐宣布“首届全球中文博客大奖赛”开赛。一天后,新浪的“首届中国博客大赛”登场。随
后,博客网的“第二届全球中文博客大赛”也在10月12日拉开帷幕。
此番鏖战给“博客”这个概念带来的不仅仅是商业利益,更是一波关乎博客发展的新浪潮。
关于博客文化,历来有精英与草根之争。围绕着博客,围绕此次轮番登场的博客大赛,关于精英与草根的论
争愈演愈烈。群博客、专家博客、专题博客、明星博客的概念,被再次提出。
“精英论”认为,博客是一种精英文化,有名的博客多是精英所作。精英们的博客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个人
场所,而成为了一种专栏性质的媒体发布平台。
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国内著名博客、2005年德国之声世界博客大赛评委安替。他在自己的blog上写道:
“在新闻自由到来之前,我不认为中国博客精英化的这个趋势会变化。原因很简单,如果有好的博客写手,立马
就被吸收到传统媒体的采编和写作队伍来了,还市民什么市民?”
“草根论”则认为,博客是平民化的,是来自普通人的声音。在大众媒体上,这种声音得不到传播,博客则
成为了他们表达观点和宣泄情绪的一个极好通道。
著名博客洪波在《驳安替“中国博客精英化发展趋势”论》一文中称:“限制几个精英很容易,但限制几百
万blogger,很难。中国的blog圈不可能走向精英媒体的道路,因为再微弱的声音也有发出来的欲望和可能。门
户网站用精英做招牌,目的还是吸引大量的草根。”
Freesky的CEO吕欣欣也是“草根论”的支持者。在博客现状与发展研讨会上说:“博客就是草根的,我不认
为自己是精英。”
无论博客是精英们的“论坛”,抑或草根们独自感伤的“小屋”,归根结底,博客还是一种大众文化,因为
谁都可以去写,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重要的是,博客作为网络载体给人们带来的写作和思考方式的改变,交流渠道的改变,朋友圈子的改变,还
有就是这种改变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博客的诞生和发展,影响了一大批的blogger(写博客的人)。因为,当blogger们在网络中记录自己的生
活、观点和思想的时候,博客已不单单是私人领域那么简单。
博客旗下,新的社交圈正在逐一形成。
这些人不需要对同一问题有一样的看法,只要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不少人都是因为逛到了别人的博客上而交
到新友。偶尔还会举办沙龙或者聚餐。博客已经是一种社交工具。
一位有着一年半博客龄的外企职员这样描述写博客的动机:“很多人写博客无非是出于两种目的,一种是为
了传播,另一种则是为了自恋。我写博客就是为了自恋。”
三个来自不同高校的女孩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博客。在博客里,她们一起交流看电影的感受,相互推荐好的艺
术电影。密密麻麻的留言簿让她们欣慰。如今,她们仨的博客已经成了一个小小的艺术电影沙龙。
“上次我在博客里瞎逛,逛到了北京某都市报的一个记者的博客上,我老在上面咨询他业务上的问题。”现
就读于新闻专业的关同学特别喜欢逛博客。“博客让我的视角变宽了,通过它我可以看到别人是怎么生活、怎么
思考的。”
一些时尚杂志的群博客上,众多网友咨询编辑们化妆、服饰搭配等时尚话题。
在张靓颖和徐静蕾的明星博客上,粉丝们向偶像表达着各自的祝福和期待。
在巴金先生去世当天,巴金纪念专题博客也同时推出,不少网友还有著名作家、文学家纷纷在专题博客上追
忆巴金老人生前事迹,哀悼老人辞世。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说:“人们喜欢网上的交流胜过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而博客,就好比网上的房子,是
个栖息盘桓的个人空间,因此博客不得不建设。”
博客的精髓在于分享。
现在,移动博客的诞生,为博客进一步深入生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写博客不再需要电脑,不再需要有线互
联网,只要通过手机就可随时随地把所见所闻发布到网上。blogger们还可以看到他人发布的信息。边走边写,
边走边看成了一种新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