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社区
玉生散文:愿家乡更美
作者:浦玉生 @ 2005-11-04
愿家乡更美
浦玉生
时间过得真快呵,一眨眼,四个年头又过去了。四年来,我多想回家看看啊!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盛夏,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一走进村头,我竟被姹紫嫣红的鲜花迷住了。菜园里那紫绛的茄子花,幽
蓝的扁豆花、粉黄的蕃瓜花;宅前屋后也栽满了各种花草,红艳艳如火燃血溢,白生生似玉展雪喷,黄澄澄像浇
金镀铜,蓝晶晶若玛瑙飞翠。争相怒放的花朵,各自伸展着枝叶须蔓,彼此牵连纠葛,结成奇妙无穷的花圃,招
蜂惹蝶,我不禁赞叹:家乡,你开满了鲜花,多美啊!
我的家乡,地处黄海之滨,据老人讲,几十年前还是个穷乡僻壤,一片盐碱洼地,满眼茅草丛生,根本不是
栽花的地方。解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满有栽花的条件,可是“文革”一革,家乡人民又终日与
“贫穷”形影相吊了。“杨雄逐贫贫不去,韩愈送穷穷不走”,饭都吃不饱,谁还有栽花的情趣、赏花的雅兴
呢?真正有心栽花美化家乡是近几年的事。
一个星期天,我到了于强家里,他家的房屋依旧,令人奇异的是栽培了不少素有“立体的画,无声的诗”雅
号的盆景花。于强五十多岁,五七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他一夜之间成了右派分子,还戴上了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帽
子,三中全会以后,这两顶“帽子”一齐摘掉,终于盼到了花开日,月圆时。我坐在沙发上,他为我泡上了茉莉
花茶,边喝边听他讲述党组织为他落实政策的经过。当他初听到党中央英明决策的那天晚上,老俩口一夜未睡,
坐在床上说啊说啊,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眼里盈满了泪花。当他从箱子里拿出县委为他平反的决定书给我看时,
他的脸庞象乐开了花。如今他已调入县民政局工作,他不但自己一心一意为党工作,贡献有生之年,还教育子女
安心务农。他心情舒畅,工余小憩,饭后闲暇有意培植了十多盆盆景花。
一天,我到全队最穷的户——张兰花家,她的丈夫趁露水大没法下田干活,正蹲在门前场院上侍弄着别具一
格的小花园,这花园篱笆内外明显的有三排花,从里向外节节高,最外的一排是婷婷的葵花,迎着阳光,特别显
目;居中的象高擎着火炬般的美人蕉开得热烈;最里的似铜钱般的马菜花开得鲜艳。鲁迅说过:“灾区的饥民,
大约总不会种兰花”。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张兰花家“大锅饭”年年吃不饱,哪还谈得上种兰花?想在自
留地上开开“小灶”,也被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紧箍咒”越念越紧,自留地上长点经济作物,反倒成了
“脑门上长瘤——额外负担”,最后连那“尾巴”也被割掉了,只好靠家里老母鸡生蛋兑换几个钱,穷得连小孩
子学费都交不起。自从实行责任田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今年责任田里的玉米亩产达到八百斤,自留地上捞
到“外快”八百元,一家人温饱有余,生活象芝麻开花。如今三个孩子都上了学。大女儿今年还考上了省重点中
学,临行时,做母亲的随手在花丛中采下一朵花,对着朝霞给女儿插在发结上。……
我总想探索一下家乡人民是怎样挖了穷根,栽上富苗,用鲜花装点生活、美化家乡的,开始,张兰花的男人
结结巴巴了半天,还是看了一眼向日葵,才蹦出一句心里话:“向着太阳不挨冻,落实政策不会穷!”
是啊,是党的政策给家乡带来了美景,作为一位戍边的海军战士,我不禁衷心地祝福:“愿家乡更美”。
(原载《心之声优秀作文集》一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1981年全国青年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