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杨承志在赵本夫小说创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杨承志 @ 2005-11-08
在赵本夫小说创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杨承志
(2005年10月29日)
尊敬的各位作家、评论家,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伴随着“神六”载人航天飞船圆满成功举国欢庆的锣鼓,丰收的体育盛会——全国
十运会刚刚在南京圆满降下帷幕,我们文学界的“赵本夫小说创作研讨会”又在这里如期举行。首先,请允许我
代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作家协会,对专程前来参加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
感谢,向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和赵本夫同志小说创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热烈的祝贺!
赵本夫同志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从1981年发表短篇小说《卖驴》并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
来,在近三十年的文学创作中,他出版了四卷本的《赵本夫文集》,创作了中、短篇小说《卖驴》,《绝唱》,
《天下无贼》,《鞋匠与市长》,《即将消失的村庄》,长篇小说《刀客与女人》,“地母”系列《黑蚂蚁蓝眼
睛》和《天地月亮地》等三百多万字。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走出蓝水河》、《绝药》、
《天下无贼》等作品还被改编为影视、广播剧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今天我们召开这个研讨会,目的就是提供一个创作与批评对话的平台,对本夫同志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进
行研究探讨,在回顾赵本夫小说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得失、分析特点风格,探索艺术规律、提升创作境
界;同时,探讨江苏文学乃至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历程及其规律,展望其发展趋势与前景。希望研讨会畅所欲言,
开得生动活泼。借此机会,我先做个发言,以就教于本夫同志以及在座的各位专家。
赵本夫同志的小说创作首先体现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本夫同志是江苏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
代表性作家之一,他长期生活在苏北农村,对中国农村生活和农民有深切的了解。由于工作的经历,他又积累了
丰富的城市生活经验,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有深刻的认识,这种全面的生活体验是本夫同志得天独厚
的优势,也是他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对生活,对人民,本夫同志一直存有感恩与敬畏,他说:“这里
的土地和人民养育了我,我的血肉之躯,我的气质、教养、灵魂,都是这块土地赐予的。”因此,他对社会,对
人民一直有一种责任感,道义感。从他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卖驴》开始,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可以说是一以贯
之的,他通过生动而典型的人物与真实而丰富的环境描写,给读者提供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时期的生活图
景,并且,通过这样的描写努力思考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力求反映社会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并将自己的判断
与倾向与对客观世界的描写水乳交融在一起。《卖驴》、《狐仙择偶记》对起于青萍之末的农村变革的敏锐体
察;《地母》系列对历史发展大势的宏观把握;《刀客与女人》、《即将消失的村庄》、《名人张山》对新旧交
替与社会变革时期诸多矛盾的解析;《鞋匠与市长》、《收发员马万礼的一天》等作品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独特思
考,都彰显出现实主义的力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夫同志的创作具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与人文主义情怀。
人、人的命运、人的问题一直是赵本夫小说创作的重点,他曾说:“多年来,我在许多作品中所关注的是人的生
命形态、生命意识,在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是永恒的东西。”《涸辙》、《绝唱》、《天下无贼》等
作品都在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中展示了人的不同遭际,他们的痛苦、奋斗、挣扎与希望,以及其中顽强的永不泯
灭的人性的光辉。
赵本夫的小说创作关注社会、人生与自然,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本夫同志的《天下无贼》就是一个理想,他
说,“无论是《天下无贼》还是其他小说,跟我一贯的追求是有关系的,我的作品中,很多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的,这部小说也不例外,它是非常理想化的,他是呼唤良知、善良的。”他认为,对善恶的看待,不应单是从法
律的角度,还应该对人多一点深层的理解,应该立体地人性地看待一个人,他正是通过《天下无贼》揭示出叛逆
青年身上的善良因子,揭示出每个人都有做好人的愿望。他正是用自己的作品打动人,启迪人们心灵中的纯朴与
善良。他说“自然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依托,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应该是一种终极崇拜”,他认为正在创
作的长篇小说《地母》第三卷,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主要是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天下无贼》的
创作初衷一样——描写的东西不一定现实,但必须是人类理想所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出的劝人向善和对社会正
义、良知的呼唤,在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对创建美好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赵本夫同志的小说创作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江苏文学中独具风格。江苏文学常常被描述为一种具有江南水
乡气质的文学,精致,委婉,具有阴柔之美。赵本夫为代表的苏北作家的作品,使江苏文学具有更多的丰富性与
多样性。赵本夫同志出生在丰县,孕育他的是那块古老而神秘的黄河故道,他所生活和创作的环境,历史上曾是
楚汉相争、闪烁着刀光剑影的古战场,黄河故道的无尽黄沙中,出没着众多草莽英雄,历史上三省交汇的穷乡僻
壤明显地留存着中原文化的特质。正如作家本人所描绘的,这里“南有黄河故道,北临微山湖和水泊梁山,历史
上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有不少兵痞匪首、鸡鸣狗盗之徒,贫穷落后亦豪莽尚武。”这样的环境显现出苏北
及中原人粗犷淳朴、刚劲直率的品格,汲取这方水土的营养,本夫同志的创作个性中,更多地凸显出阳刚雄浑、
苍凉悲壮的气慨。《涸辙》、《地母》系列多从亘古洪荒落笔,在穷山恶水的险峻环境中,展示人与自然、与命
运的残酷斗争,大气而捍动人心。难怪有批评家称其为中国的硬汉式的写作。与此相联系的,是本夫同志对民族
精神、对东方文化的强烈而富有魅力的表现。在赵本夫所建构的艺术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人物形象,在
他们的身上,典型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品格,好侠仗义、刚烈忠勇、恪守道义的
伦理精神,以及美丽善良、朴实憨厚、或豁达开放的多重性格特征。本夫同志对东方文化长期以来潜心研究,有
许多独特的感悟,在他的创作中,渗透着浓厚的儒、道、佛、兵、农等传统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民间世俗观念,体
现着整体性、天人合一的东方思维特点,不但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风情描写,更有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
社会关系东方智慧的解读。他的《地母》系列,就是在极具历史感的叙述中,对东方农耕文化作了史诗性的生动
具体的描写与表现。
准确地讲,赵本夫同志对地域、对民族文化的态度是理性的,他能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是传统民族
文化优秀成果的传播者,也是这一文化的解剖者。从《白驹》、《涸辙》、《绝药》、《营生》,到《地母》系
列,再到近年的《即将消失的村庄》、《名人张山》,本夫同志的创作都贯穿着一条文明与愚昧冲突的主题,在
挖掘传统文化、彰显其永恒魅力的同时,又对它的腐朽、落后方面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在他的笔下,陈旧的价
值观,落后的劣根性,直至人性丑恶的一面都得到了无情的揭露。在许多回望历史的作品中,在讴歌人的顽强的
生命力的同时,是对人的自身的悲剧性因素的深刻反思。可以说,赵本夫小说的创作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
神,反思历史与反思现代在他的创作中是同时存在的。他认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了无数的悲剧,而人类的今
天同样面对许多生存难题与精神危机,包括物欲横流,急功近利,诚信缺失,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日渐丰富支
付着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的沉重代价……所有这些,都是赵本夫的小说创作的聚焦点,它不但表现出本夫同志强烈
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展现了他宽广的文化襟怀与现代意识。
赵本夫同志具有优秀作家的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表现为他对文学创作不断的追求与探索上,正是这种执
着的艺术追求使他的创作保持着旺盛的活力,本夫同志的小说创作是一个不断变化、深入、自我否定和更新的过
程,呈现出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多种艺术风格。《卖驴》、《鞋匠与市长》等作品朴素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
息;《绝唱》、《绝药》、《逃兵曹子乐》、《斩首》、《狐仙择偶记》,《刀客与女人》则从中国传统小说中
吸取了大量营养,成功借鉴了话本小说与笔记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雅俗共赏,具有极强的戏剧性与传奇性,在
小说民族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自《涸辙》以后,赵本夫的不少作品借鉴西方文学的创作成果,拓展
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从本夫同志的创作道路,可以看到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缩影,许多重要的艺术探索都可
以在赵本夫小说创作中找到印记,而本夫同志也以巨大的热情与艺术勇气积极参与到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开拓前进
的征程中,正是与时代同行,才使他的创作具有了鲜明的当代性和时代感,并在这个广阔的文学背景中形成了属
于他的文学个性与艺术风格。因此,研究赵本夫小说创作,不仅可以探讨一个作家的艺术成就,探讨一个作家创
作成长的艺术规律,同时,对研究总结江苏乃至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都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本夫同志不但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文学工作的组织者,一位资深编辑。他1985年到江苏省作家协会工作,
1990年任专职副主席,并自1992年起兼任《钟山》杂志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文学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包含着本夫同志辛勤的工作和不懈努力,他在担任诸多工作的情况下,坚持勤奋创作,取得显著成果,令人钦
佩。当然,受日常工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的生活积累和创作探索有一定的局限。
为了超越突破自我,今年,本夫同志率先垂范,首批赴中国西部深入生活,探讨文学创作的新路子、新经
验,汲取鲜活的生活营养。今天,他将通过这次研讨会,在与各位专家的交流中汲取智慧,开拓创作新境界。我
们期待本夫在新的高度扬帆远航,并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新的经验和典范,我想这是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深远
意义的。 (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