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书屋
行走与沉思的文学
作者:李炳银 @ 2005-11-13
行走与沉思的文学——谈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李炳银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
在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评选中,王光明、姜良纲的《中国有座鲁西监狱》、李春雷的《宝山》、杨
黎光的《瘟疫,人类的影子》、加央西热的《西藏最后的驮队》和赵瑜、胡世全的《革命百里洲》五部作品最后
当选。很难说,在2002—2003年的大量报告文学作品中,已经当选的这五部作品就是最优秀的,就没有其它可以
与之比肩的作品了。但是,因为获奖篇目的限制和评委见识的不同等复杂原因,就产生了现在这样的结果。现实
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也就自然有它合理的理由。
已经获奖的这些作品,题材内容区别明显,分别具备自己的个性和优势。它们对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生活
的现实追踪都表现出独特的视角,有超越题材本身的思考认识价值。《中国有座鲁西监狱》,是一部向人们打开
隐秘社会生活领域的现实报告,作品对于鲁西监狱在曹务顺等一班人新的行刑理念、监管改造方法等方面的内
容,进行了十分真实和生动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视野大开,从一个本来封闭隐秘的地方,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巨大
变革情形。在此前人们极少涉及的题材人物中,表现了特殊的社会生活对象,具有新颖个性的特点,富于激情哲
思和文学生动。《宝山》是报告文学作家队伍出现的新秀人物李春雷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上,对于宝山钢
铁公司从无到有,从艰难曲折的建设历史到如今发展成现代世界级巨大企业丰富内容的纪实报告。作品书写历
史,精简而动人心魄。在宝钢历史的呈现中,作品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迫切和行动的曲折复杂与艰
难,描绘了很多政府高层决策人物和基层劳动者的性格和形象。《宝山》是大于宝钢历史的历史文学书写,是在
对历史的追踪过程中感受和理解现实的中国的文学报告。作品激情而多有感人力量,在文学表现工业领域生活内
容方面,是不易多得的优秀作品。2003年,肆虐中国、殃及世界不少地方的SARS病毒,造成的灾难和震动令人难
忘。在那场人与病毒的抗击中,医务人员的勇敢无私,政府部门的积极应对等情形,都使其成为当年最为重大的
事件。对于这样的重大事件,报告文学作家们行动敏捷,不避风险地亲临现场掌握最鲜活的材料,杨黎光的《瘟
疫,人类的影子》也是其中之一。杨黎光作品的特点在于,他不仅报告了SARS在广东暴发的前后情形和广东方面
应对的表现,而且还立足于这场灾难的表现,进而以历史和科学的眼光探究了人类与各种病毒相处相争的历史性
和必然性。在现实和科学的层面上使人们对于SARS的认识更加理性,对于SARS所引起的惶恐情绪有了更加实际和
科学的缓解。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提醒人们,人并不是可以主宰一切的神灵,只有适应自然才可以真正地保护人
类自己。
赵瑜、胡世全的《革命百里洲》和加央西热的《西藏最后的驮队》,在其题材和表现方面的个性特点也许更
加明显。《革命百里洲》是作者前后经过5年时间的深入田野调查,对于地处长江中的百里洲农耕历史和社会变革
所进行的现实观察研究和文学报告。作品用章回体结构和话本语言的流畅表达,生动地再现这块土地上50年的农
耕经济、地亩人权、人与自然顽强抗争、人与人野性争夺、血泪交织、命运变换、历史繁荣、现实困惑等丰富内
容。作家在历史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演绎中投进理性的探究判断,在超越功利目的的实际感受中取舍褒贬,内敛却
富有张力,以充分生活化的描述很深刻生动地表现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状态,具有文学、历史、社
会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品格价值,不失为一部个性彰显而又无法重复的奇书。加央西热的《西藏最后的驮
队》,用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记录再现了藏民历史的生活行动场景。也许今后再也不会有驮盐队伍艰苦卓绝的
生活场景,在作家朴实简洁的文字描述和色彩丰富、图像生动的直接表现下,使得西藏的地理风光、民族文化、
历史生活、人生命运等内容表现为鲜活的对象,给人以强烈的、异质的冲击感受。这样的写作,是对历史文化的
抢救,是对民族文化的生动保存,非常具有文化历史的价值。这两部明显地带有“史志”性内容的作品,用十分
有力的事实说明,报告文学的题材领域和活动空间是很宽阔的。只要不是过分地拘泥空泛的概念,用心地去发
现,报告文学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赢得人们的欢迎。
也许没有绝对完美的文学作品。但从来人们都看重那些明显具备创新和彰显独特个性风格内容的作品。正是
在这样的认识基点上看,这些作品的获奖是自然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