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沙 @ 2005-11-13
诗,美在哪里?
于沙 中华诗词2005年第7期
今天的中国诗歌园地上,生产着两类诗:一类,按古典诗歌格律写的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称旧体诗;一类,
不按格律,用口语写的诗,称新诗(或称自由诗)。不论哪类诗,只有首先具备了诗的美学特征,才能称它是
诗。否则,虽然具备了诗的外在形式(分行排列;诗词还讲究平仄格律),因不具备诗的美学特征,仍然不是
诗。格律好比镣铐,不论戴着镣铐跳,还是放下镣铐跳,跳的都应该是舞。如果不是舞,而是一串胡乱的动作,
任镣铐锃锃亮、当当响,也无济于诗。
什么是诗的美学特征?
作为文学之一体的诗,务必同时具备意境美、抒情美、含蓄美和思想美。无论旧体诗还是新诗,概莫能外!
意境美。《辞海》释意境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
境界”。其实,意境就是意与境的结合。意,就是思想、感情或某种思绪,表现它,这是写诗的目的。但,意,
是主观部分,是抽象的,不可感知的,即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感触不到的。要让意使人感触得到,
就得依托于境。境,是客观部分,也就是表现意的一种手段。意境结合,就是寓意于境,以境现意。意,就是
情;境,就是景。意境结合,也就是情景交融。意,就是神,境,就是形。意境结合,也就是形神兼备。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是表现友情至诚至深,但是借助境而发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
花三月下杨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第一二名,写人物、时间和场景,第三四句,就是境
(景、形),其意全融入此境中。因此,这是一首意境结合而出现的一种优美艺术境界的诗。只有将主观的意,
融入了客观的境(形、景)中,才会出现艺术境界,辐射出惬意的美感。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写诗,务必运用形象思维。愁,是一种思绪,是不可感知的。说它“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便可感知了。因此,艾青说:“从艺术上讲,都应该把写诗的
注意力放在形象思维上。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离开了形象思维,意境便无从说起。
抒情美,诗,不排斥叙事,但不重叙事;不排斥说理,但不重说理。诗,是一门不重事理重抒情的文学。
诗,以抒情为已任。诗的功能,在于以情动人。这里所说的情,是人间之常情、纯情和真情。诗人是诗的抒情主
人公,所抒之情,具有主观性。因此,诗人的情操,直接影响着诗的抒情品格。
情从哪里来?
这里,先得说说实写和虚写的辩证关系。实写,着重于记录,记录出现图像,为读者提供可看的。但,实写
不能多,多了,就死了,就板了,就死板了!因此,应在实写的基础上虚写。虚写,就是着重于提炼,提炼出情
思,为读者提供可想的。一首诗,既有可看的,又有可想的,便两全其美了。但,不可一味虚写,不然,就玄
了,就空了,就不可理会了,规律是:有虚有实,忽虚忽实,虚实结合,以虚为主。为什么要以虚为主?因为:
情从虚写来。
请看唐王之涣的《登鹳省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二句,是登楼
所见,属实写;后二句,是提炼出的情思,虚写。诗所营造的抒情美,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宋朱熹有《观书有
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前二句,是实写,如同前诗
之前二句,已形象鲜活,诗趣飞溅。后二句,提炼出一个启迪性极强的情思,牵人遐想,如同前诗之后二句一
样,收到极佳的抒情效果。
抒情美,是诗的强项。要学写诗,先学会抒情。
含蓄美。诗,不重明出,而重暗示。诗,是一门注重暗示的艺术。诗人要表达的主旨,不是明明白白地写出
(这就太直了,太露了),而是暗示在字、词、句中的。诗人用语言铺就了曲径,读者沿曲径追寻而通幽。这种
暗示,即含蓄美。含蓄,也就是语言之外,使人思而得之,诗,是诗人写出来的;诗的主旨,是读者悟出来的。
悟出来了,便产生阅读快感——这是读诗的人所乐于获取的。当然,含蓄与明朗是辨证的统一。直抒胸臆而有意
境美、抒情美的诗,也是好诗。
思想美。不要以为:诗重抒情,拒绝思想。须知:一首诗,好比一个人,感情是血液,思想是灵魂。只有诗
中所含深刻的思想,才能启人心智、冶人性情。情到浓时,便升华成一种思想。思想成熟时,便升华成一种哲
理。哲理入诗,便造就诗之一品——哲理诗。哲理诗,即用鲜活的形象,表现超人的发现和深刻的思想的诗。眼
下,哲理诗,愈来愈受到青睐。只有同时具备意境美、抒情美、含蓄美和思想美(诗还有其它的美)的,才是真
正的好诗。不具备诗的美,任你镣铐多么铿锵、题材多么重大、平平仄仄得多么响亮,也不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