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岛
什么书吸引了孩子的眼球
作者:丁学 @ 2005-11-13
什么书吸引了孩子的眼球
丁学 中国文化报2005
又是一年暑假到,放了假的孩子着实让人担心。除了去上各种培训班、参加夏令营等,看电视、偷着去网吧
的也不在少数。能够让孩子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似乎是只有发生在多少年前的一种奢望。今天的孩子还读书吗?
他们读的都是些什么书呢?深入少儿读物出版繁荣的表现背后,一切似乎都无法让人高兴起来。
少儿读物出版繁荣背后多隐忧
新闻出版总署提供的一项数据显示,发行量在500万至600万的少儿畅销书已经有了10多种,50万、100万的
已经有了几十种。对此,专业人士说,过去少儿出版主要是教材、辅导书,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图书出
版正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继承走向创新,由单一走向多元,由概念化走向个性化。
2005年,中国少儿新闻出版社在北京最大的零售书店——北京图书大厦作了一份调查。调查显示,今年1至4
月,北京图书大厦少儿部的图书销售达到112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82%,其中文学读物增长12.15%,
幼儿读物增长18.40%,百科读物增长18.68%,拼音读物增长12.42%,少儿读物增长13.70%。
但不久前北京市在10所中学进行的调查却远没让人这么乐观。
在北京市对10所中学207名学生进行的调查中显示,86%的受访者相信算命或者算过命,还有60%的学生因
为考试、升学等问题求过神、拜过佛。在北京另外5所学校106名学生的调查结果则显示,50%的学生身上带着护
身符,都是家长给佩带的,并且要求24小时不能离身。
另一方面,不良“口袋书”正在侵蚀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每年面世的近万种儿童作品中,以情色、暴力、
迷信等内容为主的漫画书、故事书充斥着地摊和青少年图书销售市场。打开某些儿童读物,接吻、性交、暴力、
血腥种种少儿不宜的场景频频登场;精美的封面下,一些披着“卡通”外衣的口袋书充斥着色情、暴力等不适合
青少年阅读的内容,未成年人读物中的成人内容正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
专家认为,最近几年中国出版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出版用纸量增长了8倍,但正规体制内的增长不足2倍。
以上数据与少儿读物市场的现实真切地反映了我国未成年人读物出版市场“虚假的繁荣、表面的繁荣”。
为什么总是《哈利·波特》和《加菲猫》
有专家呼吁,目前真正在孩子中间有影响的读物,很多是国外引进的。这位专家忧心忡忡,少儿出版工作要
加强弘扬中华的传统民族文化,“不要把教育自己孩子的权利交给别人”。
虽然我国的少儿出版物的数量不少,但质量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和国外少儿读物的比较上更显劣势。去年
我国引进国外少儿读物500多万册,在少儿类出版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西方的价值观通过这些出版物时刻在
影响着一部分儿童,“这就好比把教育自己孩子的权利交给了别人,当然不是说国外的东西都不好,但一个民族
必须有可以世代绵延的独立精神和价值体系,才能够形成自身的民族凝聚力”。
据悉,目前全国有专业少年儿童出版社28家,一年出版少儿图书7500多种,近2亿册;有少年儿童刊物150
种,平均期印数在2000多万册,去年总印数3.4亿多册。但为什么那么多的读物都吸引不了孩子的眼球呢?
“中国原创儿童文学蓬勃发展,但不成熟。”以《女儿的故事》、《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享誉国内外的我
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在谈到我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现状时,一针见血地指出。
梅子涵说,近年来,我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但纵观这些原创作品,普
遍不成熟,缺乏大气,缺少像安徒生这样的大家,很多人的作品根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少儿阅读的规律和习惯,
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写出的作品很难吸引他们。
梅子涵认为,儿童文学作家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大量的生活积累,要饱有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精致
的好作品。速成的作品经不住读者和时间的考验,这样的作品不尊重文学,不尊重童年,不尊重自己。“中国原
创儿童文学说教味太浓,缺乏趣味。”梅子涵指出,现在,很多儿童作家好为人师,一写作品就想教训人,说教
意味太浓、太烈。文学讲的是故事,是童趣,它不是在课堂上“上课”。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把
孩子推向了《哈利·波特》和《加菲猫》的怀抱。
创新的困境
正如童话作家久受“想象力差”的诟病一样,少儿图书出版同样面临创新难题,并且这个难题在多媒体、高
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尤其明显。
专家指出,少儿图书的创新历程其实走了很长的时间。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代表的少儿
读物就已经做了很大的创新。《十万个为什么》以问答为特征的思维方式适应了那个时代的少年儿童的认知习
惯,直接回答孩子们“蜂蜜是怎样创造出来的?”“鸟巢是鸟睡觉的地方吗?”这样的问题。第二次创新是上个
世纪90年代的上半叶,以《少儿百科全书》为特征,其思维方式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发散式的纵向和横向的扩
散,比如海水这个问题,《少儿百科全书》告诉孩子们海水的颜色、为什么是苦的而不是咸的、是怎么出来的等
一系列问题。
到了今天,未成年人有太多媒体可以选择,电视、网络、手机、图书……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正影响、改变着
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及话语表达。今天的少儿读物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创新来吸引这些在
电脑和电视机面前成长起来的未成年人一代?少儿读物怎样去贴近在电脑的多位思维空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这
是需要我们社会迫切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