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
作者:王怀让 @ 2005-11-14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
王怀让
香消了也么哥,玉碎了也么哥,常香玉去了也么哥……
常香玉去了,她在六月的第一天的清晨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她独自一人、两袖清风而去。她去了,她两手
空空、什么也没有带。
她把俏皮的小红娘留给了我们,她把悲愤的白素贞留给了我们,她把英武的花木兰留给了我们。她留给我们
的还有很多,还有那流水一样流畅的“流水”,还有那清风一样飘逸的“二八”,还有那电闪一样迅疾的“快
板”,还有那雷鸣一样紧急的“垛子”。她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还有她做人的感悟:戏比天大;还有她从
艺的经验:艺无止境;还有她在最后的日子画在宣纸上的艺术:梅花;还有她用全部的积累烧制出的一只杯子:
香玉杯……
有了这一切,这个世界上便永远有个常香玉。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历史的记忆里。9岁学艺,13岁唱红,她的艺术是被师傅打出来的,是在
地上跪出来的,是饿肚子饿出来的。她从小就熟知“戏是苦虫,不打不成”的古训,心灵深处一直埋藏着一颗
“我要唱一辈子戏,我就要吃一辈子苦”的决心。她说她是为着“乡亲们一辈子不生气”而唱,她是为着“乡亲
们每一天乐呵呵”而唱。这是一尊雕像。建造这尊艺术雕像的材料是磨难,是刻苦,是勤奋,是坚韧。这尊雕像
一直矗立在我们艺术的殿堂里,她已经成为一种教材,一种从事艺术的人们的必修课。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岁月的风雨里。那是一个艺术被僵化和保守禁锢着的年代,豫剧已经有了
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怎么也流传不开。少年的常香玉说,那是因为豫剧和人们的生活距离太远。于是,她开始
创造。她背着师傅们偷偷地学京剧,学曲剧,学河南坠子,甚至也学陕北的民歌。她把京剧、曲剧、坠子和民歌
中的许多好听的东西拿过来,悄悄地糅进豫剧的唱腔里。不知道哪一天,人们忽然觉得常香玉的唱腔变了,变得
好听了,于是送给她很多掌声。也有暴风骤雨,有人说常香玉是豫剧的“叛徒”,常香玉的演唱“四不像”。常
香玉说:“管它几不像,我就要一个像,像真正的戏剧;叛徒就叛徒吧,我就是要投降好听的。”这是一种形
象,一种跋涉着、创造着、革新着和攀登着的形象,一切从事艺术的人们在自己艰难崎岖的跋涉途中,都是望着
闪耀在自己眼前的这种形象奋力前行的。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人民的口碑上。当我们的目光穿过时间的隧道,站在今天回望昨天的时
候,我们看到了被黄河洪水淹没了家园的河南难民们,一路呼号,一路乞讨,向西流浪的画图。我们也看到了,
年轻的常香玉把自己的演出所得全部拿来买成小米,煮成热粥,拯救了成千上万的儿子搀扶着的就要倒下的老
人,母亲怀抱里的奄奄一息的孩童。这使人想起她的一位巩义老乡,一位一千多年以前的瘦老头子。就是这个瘦
老头子,在一个风高雨急的夜晚,面对着屋顶的茅草被狂风卷去,无限感慨地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她莫非得了他的真传,诗也好,戏也好,大凡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她说:“没有博大的胸
襟,你就别搞艺术。”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和平的守望里。和平是什么?和平是蓝天,是白云,和平是和平鸽,是布
谷鸟。忽然有一天,当这一切被残酷的炸弹炸碎了,炸飞了,炸死了,一个艺术家在剧场里、在舞台上的演唱再
也继续不下去了。她和她的同仁们一道,过黄河,过长江,过珠江,然后又过珠江,又过长江,又过黄河,一百
多天风和雨,八千里路云和月,用自己唱遍了半个中国的歌声买回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的名字叫“常香玉
号”。谁说歌声不是炮火?“常香玉号”就是歌声,歌声就是飞翔在炮火连天的朝鲜的上空,歌声就是歼灭了气
焰嚣张的敌人。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人生的舞台上。常香玉的后半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站在戏曲学校的讲台上
的。她五十多岁的时候,还每天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们一同起床,一同做操,一同踢腿,一同下腰,一同“啊啊
啊”地去迎接每一轮都很新鲜的朝阳。她收了许多徒弟,她对徒弟们像对自己的亲闺女那样传授做人的经验,传
授从艺的体会。我曾经亲眼看到过她为了校正王希玲的一个念白、虎美玲的一句唱腔、王惠的一个跪步,而一遍
一遍地亲自念白、而一句一句地反复演唱、而扑通一声跪到地上把跪步做得出神入化。王惠是个有心人,她在学
跪步的时候竟然带着照相机,让旁边的人把老师的形象拍摄下来。多少年以后,王惠还经常拿出来那一张照片,
她说这是她的一面镜子,怕苦了,怕累了,早上不想起来喊嗓子了,她就对这张照片说:“老师,我没有当好您
的学生。让我从头学起吧。”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未来的事业中。常香玉很赞赏毛主席的一句诗:“人生易老天难老。”她
在十几年以前就经常说,艺术是永远不应该长白头发的。这句话的意思,很多人在当时并不懂得。忽然有一天,
她带着剧团出去了;又忽然有一天,她带着剧团回来了。她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她宣布了设立“香玉杯”艺
术奖的决定。新闻记者们如获至宝地抓到了一条新闻,这条新闻一直延续了15年,延续到今天。15年来,“香玉
杯”历经9届评选,已先后有河南的、山东的、江苏的、湖北的、安徽的、河北的、甘肃的、新疆的等8个省区的
一百多位戏剧新秀获此殊荣。文化部长来颁过奖,省委书记也颁过奖,当他们把那盛满希望的奖杯颁发给艺术的
下一代的时候,那杯子很重,他们赞扬那杯子里盛着的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的一种信念,那信念叫做:未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