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研报告厅
我国新时期石油战略的思考
作者:李春光 @ 2005-11-14
我国新时期石油战略的思考
李春光
资源节约是中国石油首要战略
2004年世界、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分别为1022440和138620万吨油当量,石油消费量分别为376710和30860
万吨。而当今世界GDP为406705亿美元,中国GDP为16494亿美元(人民币13.65万亿元)。按同口径计算,世界
一次能源消耗水平为每万美元2.51吨油当量,中国为8.40吨油当量;世界石油消耗水平为每万美元0.93吨,中国
为1.87吨下。中国一次能源消耗水平为世界的3.35倍,石油消耗水平为世界的2.01倍。 同年美、日、印石油消
耗水平分别为每万美元0.80、 0.52和l. 80吨。中国石油消耗水平分别为美、日、印的2.34、 3.60和1.04倍。
中国能源利用水平不仅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这说明中国一次能源具有较大节能潜
力。石油节能潜力也较大。
目前中国政府正推行新能源政策,基本方针是立足国内,节约为主,短期看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如2004年中
国每万元GDP耗能比1990年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 亿吨标准煤;与1990年相比,2004年中国每万元GDP
石油消费下降33 %。 2020年预计中国GDP与2000年相比增长约4倍,此时能源包括石油需求希望仅增长2倍,这
要求大幅提高能源效率。
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40年前日本石油消费99%依赖进口,今天依然是这个水平,其重要做法是降低燃料成
本。1970年开始石油冲击日本长达20年的两位数增长。1973年—2000年,日本能源消费占 GDP比例下降33%。
1979年日本以新能源节约法来应对,同时提高汽油税,这是日本汽油价格比美国高一倍的原因之一。日本还在政
策上鼓励放弃耗油量大的汽车,为耗油少的汽车消费者提供减税优惠。
石油消费99%依靠进口的西班牙,尽管平均每人拥有一辆车,但由于征收高额汽车燃油税政策,实现了每万
美元GDP消耗石油0.78吨的水平,比美国耗油水平还略低,仅为中国耗油水平的2/5。
中国应优化消费结构,在消费领域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逐步形成节约型消
费方式。建议国家尽快制定《能源资源节约法》,以法律保障能源资源节约。从石油消费结构优化角度看,未来
中国应优先提高公共交通运输效率,压缩用于燃料的石油产品消费量,降低石油消费总量,减少原油进口。当务
之急是立即实施燃油税政策,有利于抑制汽油等油品消费高增长。在高油价形势下,一个酝酿10年的政策再不能
因“择机出台”而无限期等待下去。未来16年间如节能措施得当,加上石油代替顺利,2020年中国每万元石油消
耗量在现有水平基础上。至少可再降低1/3甚至2/5。因此资源节约应成为中国石油大突围首要战略,也是突破中
国能源瓶颈的关键。
加快石油替代步伐
中国目前已通过《可再生能源法》,石油替代潜力巨大。如已在农村推广1300多万户沼气用户,近期还将由
国家安排10亿国债资金,继续推进沼气推广。太阳能也如此,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间超过2000小
时。如把各种可再生资源结合在一起,是非常好的发展途径。到2020年中国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
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7%提高至13%。
据BP统计,2004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 69.0%,石油占22.3%,天然气占2.5%,可燃氢占5.4%,核
能占0.8%。而同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27.2%,石油占36.8%,天然气占23.8%,可燃氢占6.2%,核
能占6.1%。相比之下,中国核能仅为世界的13.1%。从消费结构看,中国核能利用具有较大差距,开发利用潜力
大,应加快发展。可燃氢、水电也有一定潜力。从替代能源角度,中国首先应加快核能、水电资源开发建设,太
阳能、风能和可燃氢等可替代能源也应注重开发。
尽管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相比,石油、天然气占比并不高,但加快石油替代步伐仍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
要手段,有利于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从石油替代战略看,利用国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实施“煤变油”以直接替
代石油,或通过煤制甲醇进而制烯烃(乙烯、丙烯)以间接代替石油,都不失为可选择的发展方向之一。煤炭是
中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是重大课题。
烯烃是国内化工产业急需的基本原料,而煤制甲醇进而制烯烃可成为碳一化工生产工艺新路线,有可能突破
传统上单一由石油为原料生产烯烃方法的依赖。尽管煤制甲醇技术国际上已成熟,甲醇制烯烃技术尚待工业化,
关键是应实行煤炭、电力、化工等联合布局、合理发展。
最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石油替代,应是加快实施可再生物质能源工程。乙醇汽油作为新型清洁燃料,是目
前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既可直接替代石油、降低汽车尾气排放,也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从长远看,我国应加快开发以其它作物如薯类、甘蔗、高粱为原料生产乙醇,特别是对纤维类植物如秸秆作
为生产乙醇的研发,确保乙醇汽油的原料供应。
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2004年我国石油剩余探明储量23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l.4%,储采比为14:1,仅为世界的三分之一。受国
内资源条件、技术条件限制,剩余可采储量只占已探明储量不到 40%。随着开采技术进步及加大勘探开发力度,
在增加石油地质储量和开采储量的同时,提高国内油田石油产出率,是保障石油安全的基础。
中国石油资源海上占24%,陆上占76%。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南海和东海。而在陆上石油资源分布中,东部
地区约占51%,西部地区约占49%。陆上中西部地区石油资源大多分布在高原、黄土源、山地、沙漠、沼泽和滩海
等较复杂、恶劣的环境中。在已探明石油储量中,已动用的石油储量高达75%左右,未动用的石油储量约一半属
难动用、低渗透资源、原油稠度大、含硫量高、油质差、难开采。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中,低渗透和特低渗透
油、重油、稠油或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左右,因此中国在增加探明石油资源的同时,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综
合采收率是当务之急。如我国通过努力,将原油采收率由平均35%提高到50%,中国原油产量保持稳产增产是完
全有可能的。
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石油安全
面临石油依存度增大的现实,确保中国石油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和市场,实现中国石
油大突围,势在必行。石油安全与否主要体现在石油供应暂时突然中断或价格暴涨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损害程度,
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油价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包括战略储备、备用产能、替代能
源、预警机制等。
要在准确把握国际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特点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石油安全观,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石
油安全。石油是制造社会财富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全球政治格局、经济秩序和军事活动的最重要的商品,几乎
所有国家都把石油置于能源战略的核心位置。因此,第一要把对安全石油的认识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只有把
石油战略纳入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领域,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证石油的安全。第二要积极开展石油外交,为我国利用
国外石油天然气资源创造条件,培育环境。第三要努力实现石油投资和进口的多元化,应加强与俄罗斯等其它产
油地区的合作,以确保我国石油进口渠道的全方位和多元性,减少对中东、马六甲海峡的倚重,避免比重过大而
形成的风险。第四是国家还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辅助国内石油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资源的合作开发。第五
是积极合作、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石油期货和现货交易,规避价格风险,从市场和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石油产品,应
充分酝酿,准备在国内建立石油期货市场。
建立和完善石油储备制度
目前,世界各国对有限的油气资源争夺激烈,形势严峻。国外各大跨国公司基本控制了全球几乎所有已探明
储量的油气资源。除了中东、拉美、西非等油气资源富集地区外,近年来中亚和里海地区新开发的油气田又成了
各国争夺的新热点。西方大国纷纷加紧全面推进全球石油战略布局,抢占石油地缘战略支点,强化石油领域的国
际合作,加速油缘地区的石油开发,抢滩新油源地区的石油资源。尽管当前国际油气市场不能全面提供稳定的能
源保障,我国依然需要积极争取国际油气资源,完善能源储备,为国家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从全球的观点,所谓“能源安全”实际就是“石油安全”。发达国家一向重视能源特别是石油的储备,为了
防范石油供应突然中断对国家安全和经济造成威胁,美国早己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而我国长期缺乏这方面
的战略。2004年我国石油净进口1.1亿吨,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石油安全刻不容缓。因此,利用国际油气市
场的价格波动,建立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够最大程度地抵御突如其来的能源供应短缺。
我国石油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能源也包括石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首先是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
观,认真处理好国民经济良性增长与石油的合理消费的关系,我国石油资源数量难以支撑粗放的经济结构和能源
消费的超常增长,要切实改变我国石油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第二是制定化石能源的可持续开采规划。化石
能源属于一次性能源,保持化石能源的可持续开采非常重要。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石油综合采收率,制定开采
规划,确定石油资源的远景接替,尤其在西部大开发中,要避免盲目低效开采。第三是要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
结合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实践,要重点突破的技术有:油气地球物理勘探与铅井新技术、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技
术、提高石油采收率新技术、难采和劣质资源的开采技术、石油资源节能技术、石油替代相关技术等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核心技术。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