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宿堂 @ 2000-11-18
规范与创新
——体验人代会程序性报道
张宿堂
一年一度,当北京的春天来临之时,便会有逾千名的记者云集北京,采访中国的“两会”。在
这支庞大的新闻大军中,只有二十几个人胸前挂着的是大会新闻中心统一制作的A字证。
按照大会的规定,记者们持有的记者证中英文字母越是靠前,采访通行的区域便越大。而A字
证则是可以通行所有代表团驻地、所有会场,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时,可以在大礼堂一楼包括主
席台上采访。
于是,同行们便称之为“主席台记者”。由于这些来自七八家中央重要媒体的记者主要负责的是
大会程序的报道,于是,他们便又有了一个称谓:“跑程序的记者”。在这之中,担负新华社对内文
字报道任务的国内部跑程序的记者无疑是活最多、人最累的,因为,按照有关要求,原则上国内新
闻媒体都要采用新华社的通稿。
四年前,当我的前任何平因走上新华社总编辑室的领导岗位而离开国内部时,刚过而立之年的
我便在匆忙之中接手这一领域的报道,成为二十年间新华社人代会程序报道继李尚志、何平之后的
第三位“跑程序的记者”。几年过去了,当人们间或对我胸前的A字证用“很是风光”来形容时,个中
的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心知肚明。
两会的程序性报道,更具体说我负责的人代会程序性报道主要包括:整个会议期间的数次大
会、预备会、主席团会等以及与这些会议内容相关的问题的采访报道。而这些内容,虽然在整个人
代会上,只占一个单位发稿数量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十分重要而且占据媒体主要版面的部分,
经过老记者才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到我接手时,人代会的程序报道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
整的体系规范和风格。主要体现在无论是消息还是现场特写,注重朴实,严谨的文风和生动、感强
的,强调全面、准确、权威、时效,同时作为通讯社,还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的需要不同的稿
件。
与别的活动不同,人代会的程序报道可以发挥的自由空间尤为狭小,其主要原因在于所报道的
内容十分重要,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要求极为准确,特别是作为人代会两项主要内容的
选举和立法,更是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本宣科”。因为对于一部法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决议来
说,任何一个字词甚至标点符号的错误都可能使其内容差之毫厘,缪之千里。
于是,每一项会议程序和内容的核实,每一个人员名单的核对,每一部法律文本的核定,无论
其多么枯燥,无论其多么繁琐、无论要耗费多少时间,无论工作量有多大,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
怠。
正因如此,作为一个“跑程序的记者”,其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度的责任心,便成为必不可少的
素质。当人们从报纸上看到一篇篇语言朴实的人代会程序的消息时,恐怕很难想象其产生过程中的
反复推敲,仔细修改,其工作量绝不亚于长篇大论,即便是那些只有短短几百字的消息。
规范是必须的,而创新则是必要的。
与许许多多的事件一样,前人在规范的基础上的创新产生了后人新的规范。虽然是在一个要求
十分严格且极易出错的领域,但伴随着一年又一年的人代会,我们也同样在不断地探索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我国新闻事业也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各类报道尤其是政治时事的
报道,内容涉及的领域和报道方式在一天天扩大和丰富。这之中,人代会上“跑程序的记者”一次次
的突破、一次次的创新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从80年代初3张弃权票的报道,到大会前休息室里生动的一幕幕向世人展现,从领导人名单不
再一次次出现,到大会上代表请领导同志不要吸烟,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旁听记,到选举得票的全面
公开……
正是这如同定格画面般的一次次展现,人们逐步了解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全貌。而在这一条条突
破、创新新闻的背后,记者付出的努力却又有很多很多是无法向人们一一道出的。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熟练掌握人代会程序报道的规范并非易事,而要试图创新则更是必须有规
范的基础,否则,创新必将会弄巧成拙。
虽然报道程序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学习的基础上,我一直致力于创新并有所尝试。成功与否不
敢自我感觉,但收获却是实实在在的。
1996年3月,就在我接手程序报道后不久,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了。作为本次会议的主
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跨世纪的中国描绘了一幅美好
的蓝图。在十几天的会期里,会内会外,代表无不为此感到鼓舞。
眼看会议在做适当修改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纲要不成问题,负责新华社整个两会报道指挥的副社
长,总编辑南振中向我下达了一个指令:能不能在纲要通过的消息写作上创新?尤其是导语。
一时间,我有些茫然,毕竟刚刚接手这一工作。然而,面对机遇与挑战,我没有别的选择。我
告诉老总:我试试。
最后的结果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虽然仅仅是导语上短短的百来字,却得了老总及同仁们的
首肯。老总还破天荒地要求在从未有过署名先例的消息中署上了记者的姓名。
消息播出后的第二天,很多报纸把导语中的一句话直接用作了标题:寄托着中华民族理想与追
求的跨世纪发展蓝图正式诞生。
也许在整个人代会的众多成功报道中这不值一提,但它对于我,却是信心的起步。
1998年3月,作为一次换届的大会,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选举产生中国跨世纪的国家领导
人为世人所瞩目。16日、17日J8日,连续3天,在众多记者的闪光灯、摄像机而前,选举工作顺利
进行。作为一名不算太“老”的“跑程序记者”,同样按捺不住内,0的激动。也正是在这种激动的心
情的驱使下,连续3天,我在完成3篇大会选举消息的同时,写出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
《众望所归》、《期待与重托》3篇特写。
当时倒没有想得大多,事后一查,自己也竟然在选举报道中完成了一次小小的突破。当然,这
也许可以叫做创新。
站在前的人肩上,不免自觉伟大。而在脚踏实地后,才发现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在前人规范
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创新,这是我一个小小而又矢志不渝的目标,
又快到3月,北京又快开两会,而今年我仍将胸挂A证,当一名新华社的“跑程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