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让《儒林外使》的“伟大”使“人懂”
作者:陈美林 @ 2005-11-23
陈美林:让《儒林外使》的“伟大”使“人懂”
前辈时贤都如是说:纪念一位作家的最好方式,是读读他的书,此言诚是。窃以为不仅要读,而且要用。
吴敬梓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儒林外使》是一部不朽的小说。我从五十年代前期起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
究,开始并未将这位作家、这部小说作为研究课题。我最早的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关于戏曲家李玉的书和江苏人
民出版社出版的有关杜甫诗析的书。直到1971年,我所在的单位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委托整理《儒林外史》,
我被指定参加老中青三结合的小组后,方始将这一课题纳入自已的研究范围,至今也整整三十年了。这期间,发
表和出版了一些论著,占我全部论著的三分之一强,可见它已成为我的重点研究课题了。值此纪念这位作家诞生
300周年之际,我也写了一篇回顾自己研究历程的文章《跋涉“儒林”三十载》,附在即将出版的《清凉布褐批
评儒林外史》之后,作为该书的跋语。
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窃以为新的资料会陆续出现、观念在不断更新,视角不停的转换,认识也就逐步深
化。在上述的跋语中,我说应该容许自己、也容许他人,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并发展自己的研究
成果。近年来,在与弟子共同完成《儒林外史研究史》(虽已结项,我仍拟再作斟酌)的同时,我也在不停地思
考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我以为在读和用两方面,还有可以深入拓展的空间。
以读(研究)而言,建国以后大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讨这位作家和这部作品,八十年代以来,视界逐渐开
阔,有从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乃至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来研读的,这自然是可喜的现象,也取得不少成果。但
文学毕竟是研象思维的产物,与逻辑思维的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究竟不同。如何紧扣文本,对艺术形象进
行深入的研析,认识艺术形象的意义,避免以历史社会中的某些具体人或事作平行的类比,还是大有可为的。同
样,对作家思想的研究,如何说清其渊源所自,以及阐明其滋生的现实土壤,避免以特定地区、特定时代的普遍
存在的文化思潮作一般性的推论,也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的。概而言之,要把文学当作文学来研究,而不能以文
化学等等来替代;对“这一个”作家进行富有个性的研究,而不能以普遍存在的现象来替代。
以用(推广)而言,《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如何让它的思想精华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影响,
更是需待努力的。对于这部小说,早年鲁迅就发出“伟大也要有人懂”的慨叹,胡适也曾指出,在“第一流的小
说之中”,它的“流行最不广”,可是“在文人社会里的魔力可真不少”,并且强调“《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
要养成这种社会心理”,也就是“‘人’比‘官’格外可贵,学问比八股文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的
“社会心理”。可见胡适已然注意到这部小说的社会功能。当然,我们不必拘限于胡适之见,但他强调这部作品
的“用意”却值得我们重视。吴敬梓所描绘的他的同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能否对净化我们的精神世界产生
一些作用呢?他对同时代知识分子探寻出路的反映,能否有益于我们思考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呢?如何挖掘《儒林外史》的“用意”,让它的精华作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呢?我想,在这方面,如能多做些工
作,这或许可以改变它“流行不广”的局面,也是我们纪念这位伟大作家的最好贡献。
(作者 陈美林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