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 @ 2000-11-18
多 思 与 梦
浦玉生
多思──作梦──创造,这是现代梦说中的一个“生物链”,中国古代未见有人专门研究。但是古今
中外的科学家、艺术家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积累了很多材料。正如宋代许彦周所云:“梦中赋
诗,往往有之。”剑桥大学教授胡钦逊曾对各学科富有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家的工作习惯进行调查研
究,结果表明,70%的教授回答说,从一些梦中得到了帮助。日内瓦大学教授福类瑙爱对数学家
调查结果表明,69个数学家中有51个回答说:睡眠中能够帮助解决问题。
相传唐玄宗非常喜欢音乐,常常思念之至,开元六年,他梦见与道士“梦游月宫,见神女在广
陵大桂树下歌舞,又听音乐甚为清欣,寤后编律成谱”,著名的《神仙紫云迥》、《凌波曲》和
《霓裳羽衣》,都是他在梦中得到“天乐”,受其启示,而后创作谱写的。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1829-1896)曾因长期弄不清苯的分子结构而心智憔悴,但是在一次梦中
却清楚地看到:“一个个原子站在我的眼前,象蛇一样不断地绕圈子。”忽然“有一只蛇咬住自己的
尾巴团团转、团团转……”他由此梦受到启发,马上悟出苯的“环状”结构来。
美国化学家吉德伊尔研究硫化橡胶多年。他的成功是在梦中遇见一个陌生人,建议他在橡胶中
加入硫磺,使他解决了橡胶老化的问题。瓦纳受到梦的启示,建了配位化学的基础。罗扎诺夫受到
梦的启示,发明了留声机的蜡制圈筒。爱迪生的许多发明,据说都是先在梦中有了模型。
现代世界类似的由多思、作梦、走上创造之路的例子真是真是举不胜举。
那么,人在梦中为什么能赋诗谱曲、科技发明呢?清代李钟论说道:“梦中创见之思者,精专
所极,积思而梦。”“精专”是指精神对某个问题的专心贯注,“积思”是指人对某个问题反复思考,
这种见解当然可谓独具慧眼,但过于简略,人们并不能由此明白其究竟。
根据作者多年来的创作与研究的实践来看,多思至入梦至创造一般有三种解释: 一是释放
说,主要是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弗洛伊德引用诗人席勒的话:“如果理智对于那些已经涌入大门
的意念,仍还要作太严格的检查,那就扼杀了心灵创作的一面。”这样说来,梦中的创造活动,主
要是由于理智撤掉了检查官的岗哨,因而意念可以在心灵中自由地、无限制地涌入。尽管这时的心
灵活动,可能会有意念、意象纷乱之感,然而在这种纷乱中,却有“灵感的泉涌”。
二是信息说,主要是自然科学家的观点。信息时代有时会在涌来的信息干扰下,精神高度紧
张,反而妨碍了信息沟通,而在睡梦中,精神的放松,某些信息倒反而获得了沟通,产生创造。特
别是那些知识面广,对自己的课题长期思考的人,内部信息的活跃,更有利于有关信息的重新组合
和改造,产生新的发现和新的发明。
三是想象说,主要是文学艺术家的观点。梦与艺术的“同类项”就在于,它们与想象的共同联
系,而想象本身,也就是一种创造和构思新形象的能力。虽然,梦的想象本身并不等于艺术的创
造,而只是为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提供素材、提供启示、提供灵感。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通过艺
术自觉的智能活动才能完成。
以上三说,虽然各自的眼界不同,但并不是排他的,而是互相补充和相通的。日有所思,夜有
所梦,梦中的创造活动,归根到底是由清醒时的多思提供的;梦中创造出来的任何模型,还得通过
清醒意识提供的完善的。
到底如何完成由多思──作梦──创造这样一个“生物链”呢,它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一些:
1、对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反复思考,大脑已贮存了一大批信息量。
2、大脑皮层已形成了对解决问题的兴奋中心,白天没结束的神经活动在睡梦中继续进行。
3、在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4、要做好捕捉创造性梦的准备,如时刻把纸墨放在手边、床头,便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梦思,
以免遗忘。
5、要充分验证,在有意识的状态下进行实验,证实他梦中创造的结果。
思是梦之根,梦是思之果。
最后,我要重复一句:如果你有什么百解未开的难题,那就先睡个大觉再说吧!梦将有助于你
思想的解放,拓开你的思路,给你提供有益的启示。当然,谁不通过多思,而能靠做梦来研究和创
作的话,梦中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不会来光顾和青睐你的。
智慧城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