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为龙 @ 2005-12-22
太行包 (散文)
周为龙
回老部队时,战友和老首长都三番五次地让我们品尝一种大包子。这种包子比起普通的包子要大一
倍,里面的馅儿有各种蔬菜和豆制品,还有些肉类的东西,吃起来感到特别鲜美有味。老战友们称这种包
子叫“太行包”。
我不解何为“太行包”,老战友告之,这种太行山的包子,是当年我们老部队进驻太行山打鬼子时,
当地百姓支援部队包的一种包子。吃着包子,听老战友讲述那段历史。我们的思绪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
代。
1939年4月,正当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部队随刘伯承、邓小平挺进太行山,依托山区,向平原发
展,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唱响了一曲威武雄壮的抗日战歌。在坚守太行山的抗日斗争中,我们那
支老部队缺衣少粮,供应十分紧张。由于战争当地百姓更加贫穷,多数人家没有隔夜粮,更没有一件像样
的家具,连大姑娘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部队要日夜打仗,当地百姓忙着支前,最困难的是粮食,是要让战士吃上饭。我们那支老部队所驻守
在太行山一个叫二庙口的高山阵地上,离村子里有50多公里,当地群众白天在家备军粮,夜里踩着月光往
山上送粮食。在连续战斗的情况下,送粮食也无济于事,部队需要熟食,当地支前委员会研究决定,家家
户户蒸包子,统一送到部队,供应战士伙食。群众家里本来就没有多少粮食可蒸包子,也没有多少菜可做
馅子,热心的支前委和群众商量,把各家各户的面粉菜馅子集中起来统一制作包子。每天一早,支前委就
收到群众陆续送来的青菜、大白菜、香菜、土豆、还有豆粉、玉米面、高梁面、荞麦面,当地高梁、麦
面、玉米是主食,送来最多的就是这些,有些人家没有东西可送来,就把家里一点芝麻、黄豆之类的东西
送来,支前委处就像一个杂烩摊,什么东西都有,有的老大娘把鸡蛋做成蛋皮,有的把羊肉切成丁片送
来,支前组就用这些加工成包子,为了方便制作和分配,支前委就用这些百家菜、百家面做成包子。包子
做起来个头大,馅儿是百味菜,战士们吃起来特别有味,大伙称之谓“太行包”。
每天做好包子,当地支前委就组织特别护送队,连夜送到部队。不少当地姑娘、小伙子为送“太行
包”到部队,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有个村的姐妹俩,倒在枪口下,还紧紧地抱着袋子装着的“太行
包”。
太行包支援了我们那支老部队打仗,使太行山战斗连连获胜,根据地不断扩大,直至抗战胜利。这段
太行情一直展示并记载在老部队的荣誉室里。老部队每年都选派官兵前往太行山区寻访当年的老房东、老
支前、老“红嫂”,并学回了制作太行包的手艺。
老战友拿着手中的包子,眼中噙着泪花,对我说,太行包,是革命包,是拥军包,是支前包,它养育了我
们那支军队。我尝着手中的太行包,百感交集,更觉味美无穷。
智慧城原创 获中国散文精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