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为龙 @ 2005-12-22
车妇 (散文)
周为龙
县城里踏三轮车的有男人,也有女人,我曾接触过一位车妇。
女儿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改造校舍,让学生都临时借读到三四里外的一所学校。我和爱人商
量,这么远上学,接送不方便,大城市有人用专车接送,我们何不租个三轮车接送。很快,通过熟人介
绍,找到了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她是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踏三轮车。车妇的孩子们也在城里就读高
中和初中。
我们与车妇商量好,每月付给她150元,每天来去接送四次,车妇挺乐意。除送孩子到学校外,其余
时间也不影响她踏客。孩子每天回来吃饭,都阿姨长、阿姨短的,叙说这位车妇每天都按时到学校门口等
她,同学中租三轮车来去的也很多,放学时排成一个长队等学生,这位车妇总是排在最前面。孩子还告诉
我们,车妇阿姨每天顺路也带上了两个同学,我们也觉得很好,同学一起来一起去,图个方便。月底,我
如数将150元钱交给车妇。车妇接过钱,立即退了100元,笑着说,我已经每天送三个学生上学了,3个人
每人平均50元,只能收你们家50元。我说,哪能,多劳多得嘛!车妇怎么也不肯多收,说孩子钱不能挣。
好说歹说就是不肯收。
转眼中秋节到了。我和爱人又商量,买两盒月饼酬车妇。农历八月十二的早上,我提着两盒月饼,笑
嘻嘻地放到车妇的三轮车上,说是送给她过中秋的。车妇拉来拉去不肯收,她说我们农村人吃惯了自家做
的月饼,这种“洋”月饼送城里亲戚。几乎拉出一身汗,车妇才把两盒月饼收下。中秋节那天早上,我送
孩子下楼,迎面碰见车妇,她笑呵呵地提着一个袋子,说是送些自家做的月饼给我们尝尝。我推让时,她
说,人嘛,总该有来有往啊!
春节到了,我和爱人又惦记起车妇的年货情况。车妇告诉我,家里什么都准备好了,应有皆有。农历
腊月小三十晚上,我和爱人牵着孩子,带上一些肉圆、大糕之类的年货给车妇拜早年,好不容易从城郊结
合处找到车妇家。我一进门,几乎傻了眼,几平方米的房子住着全家6口人,车妇夫妇俩,两个孩子和一
对老人正在吃午饭,桌上放的是一菜一汤,菜是大白菜烧粉丝,汤是菠菜汤,一家人围着一个小桌子吃得
热乎乎的,我对车妇说,都过年了还吃这么差,车妇又是一副笑脸说,这个菜比农村家里好,再说快过年
了,等过年再吃大鱼大肉的也不迟。我们放下东西就走,车妇追了老远,抓上一篮山芋给我们,说是还
礼。
第二年春,孩子又回到原校区上学。我们登门感谢车妇,并嘱托有什么事要办尽管说。我想,车妇这
么热情,对我们这么好,一定是为了结好感情,需要时能给她们办点事。车妇开口了,说今年大女儿要高
考,到填志愿时,请叔叔阿姨帮帮出主意,题哪所学校,我们是农村出来的,不懂这些。几个月过去,又
快到中秋了,大学已陆续开学,我一直没有等到车妇找我们,很纳闷。一天早上,车妇笑嘻嘻送来喜糖,
说女儿已被南京一所大学录取,没有麻烦你们帮忙题志愿。女儿的几个老师同学凑合题的,志愿题得还不
错。
我望着车妇踏着三轮车远去的背影,心潮难以平静,默默祝福这位善良的车妇,好人一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