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广场
特别关注:关于“超级女声”的媒体报道分析
作者:人民 @ 2005-12-27
特别关注:关于“超级女声”的媒体报道分析
“超级女声”何以走红——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一)
超女现象折射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分析报告(二)
“超女”现象的正功能和副作用——分析报告(三)
“超级女声” 娱乐并教育着——分析报告(四)
商业文化阴影下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分析报告(五)
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分析报告(六)
关于“超级女声”的网络文本分析——分析报告(七)
“超级女声”入选2005年中国流行文化十大关键词,已成定局;同时,它也必然成为本年度最炫目的
青年文化景观之一。 如果说,李宇春等“超女”从海选到赛区三强再到总决赛,一步步登上风头浪尖,
那么在她们背后兴风作浪的,就是媒介。
在这里谈及媒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因湖南卫视而生,这家声名显赫的电
视台及其合作伙伴上海天娱传媒公司自然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业界还是社会舆论,无论是对其
营销模式的剖析还是对其所制造的“超级女声”文化现象的褒扬或者贬抑,其矛头都毫不留情地指向这家
标榜“娱乐中国”的电视台。然而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其他众多的大众消费类媒体。它们共同参与了这
场狂欢,共同为“超女”风潮推波助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超级女声”这一文化现象(更确切地说
是“媒介文化现象”)得以形成,正是得益于整个社会系统内众多媒介的“共谋”。对湖南卫视之外的媒
体的态度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这一媒介文化现象产生、发展并发挥社会功能的内在机
制。
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众多媒体都有关于“超级女声”的报道、评论。根据对2005年8月5日至8月29日
全国主要媒体的初步考察,并兼顾3月份“超级女声”海选以来的主要媒体,可以看出媒体报道中的以下
一些端倪。
报道数量悬殊:火力密集或视若不见
尽管媒体定位的差异往往是造成不同报道量的主要因素,但是同为娱乐版面、娱乐频道、栏目或者娱
乐时段,处理方式也有较大差异。有的媒体火力密集,有的媒体则视若不见。应该说,这客观地反映出媒
体对待“超级女声”现象的态度差异。
1.主流权威媒体的相关报道非常少
例如《解放日报》、《湖南日报》的文化娱乐版面在决赛当天都没有任何动作。这并非因为定位的不
同。从一些地方党报设置了“娱乐版”但没有对“超级女声”直接报道的情况可以看出,这样的选择是基
于文化观念上的排斥。有些媒体为数很少的相关报道,更多的是将“超女”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或者
经济现象做深度探究。其中,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占据较大比例。例如,一些较大报纸的财经版面关于
“超级女声”的赢利模式的报道、社会文化版面关于“超级女声”引发社会问题的报道等等(《超女也是
财神女:揭开超级女声背后的赢利模式》,《北京晨报》,2005年8月16日)。
2.广播的反映以音乐类节目见长,电视报道相对较少
不同于广播对“超级女声”较多的报道,电视媒体(无论是娱乐频道还是非娱乐频道)对“超级女
声”直接涉及较少(转播节目的除外)。相对而言,社会话题的栏目里面,倒是关注得多一些,着眼点往
往在于“超级女声”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例如某地方电视台“新闻追踪”栏目的《梦想当明星,女孩离
家出走》之类。
3.大众消费类报刊在所有媒体类型中,报道量最大
如各地晚报、都市报、社会文化类报刊等等。其中,又以主打社会娱乐新闻、强调煽情、注重发行量
的都市报为甚。这一点不难理解。电视媒体特别是定位相类似的频道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全国主要电
视台的娱乐频道都少有关于超级女声的任何内容,哪怕是负面报道和评说。而对于平面媒体特别是大众消
费类型的报刊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超级女声”成为它们这个阶段所设置的重要议题,也成为这些媒体
参与制造的媒介产品。最突出的是主赛区和各分赛区的媒体。例如长沙《潇湘晨报》的典型“超级女声”
报道《上届超女受冷落》、《纪敏佳想做超级巨星》、《评委想退就退》。再如分赛区成都的都市报《成
都商报》,其典型的“超级女声”报道有《靓颖回家感觉真好》、《柯以敏批评黑楠》、《爽!成都四
“超女”晋级五强》、《“超女”评委又耍花枪》、《明年“超女”继续办》、《“超女”为罗大佑成都
开唱“预热”》,等等。广州赛区的《南方都市报》则有深度报道《超级女声:以娱乐的名义“暴
动”》、《“超级女声”广州赛区10强晋级》、《“柯楠”要打造自己的“超女”》等,甚至还设置了专
栏。 综合人民网等多家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