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书屋
让书“服从我的意志”
作者:郑健 @ 2006-01-10
让书“服从我的意志”
郑健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无不爱书敬书。对此,从他们对书的评价和阅读态度即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刘向
称“书如药也”,康濯称书“是空气和阳光,是力量的源泉,是生活中起码的养料之一”,秦牧称书是
“智慧善良的长者”,别林斯基将书视为“时代的生命”、“最宝贵的珍宝”,培根视为“思想之船”,
莎士比亚视为“知识的总统”,列夫·托尔斯泰视为“智慧的钥匙”,爱迪生视为“人类的遗产”,高尔
基视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列宁视为“巨大的力量”,惠普尔视为“灯塔”。对于书的恭敬、虔诚,孙
犁的话更具体形象:“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无疑,
先哲前辈们所谈之书,是品位高雅,催人奋进,代表的是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优秀图书。
正因为如此,第一次看到“书……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的书论时,觉得很有些对书不
恭,往下看到马克思的大名,竟一时不敢相信是他老人家所言。
马克思的一生,是博览群书、研究历史和现实、为革命勤奋写作的一生。为了《资本论》的诞生,他
在大英博物馆边读书边写作,18个严冬酷暑,座椅下留下了深深的印痕。马克思与恩格斯之所以能创造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既离不开对欧洲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研究,对欧洲工人运动经验的总
结,又离不开对人类思想和文化成果的吸收和改造,特别是对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成果的吸收和改造。这个科学体系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
想社会主义。离开了阅读、研究前人的著作,要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不可思议的。马克思读书用书之
多,为世之少见,岂会对书不恭?
细细琢磨、体味马克思的话,觉得其中包含着另外的意蕴。
人世间的书,实在太多太多了。截止199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即达2160 万册(件),而且每年以
60—70万册的数额增加,如果每册(件)以10万字计算,该年国家图书馆藏书的字数达21600亿字。如果一
个人每天读2万字,需要近30万年的时间才能读完。全国图书馆的藏书是国家图书馆藏书的多少倍?全世
界的藏书又是国家图书馆藏书的多少倍?一个人岂能读完!书被人们称为精神食粮。人吃食粮,讲求消
化,不消化则吃了有弊无利。这正如彼特拉克所说:“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
疯疯癫癫。”不让书“服从我的意志”,必定食而不化。
书有好有坏。“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谈话。 ”(笛卡尔)“不好的书
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列夫·托尔斯泰)“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把你戕害。”(菲尔丁)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的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
己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基)“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胡德)如果不让书“服从我的意志”,不分
清好坏,就可能被坏书戕害。
读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丰富、提高自己,获得某些方面的能力。怎样使用这一手段?培根
说:“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列夫·托尔斯泰主张:“应当首先竭力
阅读和了解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最优秀作家的书。”罗曼·罗兰强调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读,“谁都不会死
读一本书,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己,要不是发现自己就是控制自己。”……这就要根据自己所需,根据
阅读的能力,确定读书的方向,分清读书的主次。这些,归根结底还是要让书“服从我的意志”。否则,
或事倍功半,或一无所获。
“书……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马克思的论述言之凿凿。当然,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
警句珍言也没有错,只不过他们论述了不同阶段、不同境界、不同层面的读书活动而已。毫无疑义,在人
们生活节奏加快、图书市场管控不严、图书良莠不齐的今天,马克思的论述有着更强的现实性和针对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