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关锦囊
名人效应与城市文化定位
作者:刘居上 @ 2000-11-19
名人效应与城市文化定位
---访中山市文化局局长郑集思
就中山如何创建名人城市的问题,记者最近采访了中山市文化局局长郑集思。
郑局长先从中山市的文化定位说起。他说,中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与周边的大中
城市相比,是个人口不到130万的小城市,城市容量小,古代历史积累不丰厚,这是中山发展文
化的弱势。但是中山也有自身的优势,第一,中山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家乡,一个多世纪来,
中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名人辈出,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第二,中山是著名
的侨乡,较早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第三,中山的部分经济强项如灯饰、家具、服装等不仅有
特色,有庞大的国内外市场,而且具备拓展和深化其文化内涵的潜力;第四,中山可以借助周边大
中城市的优势,接受它们的文化辐射。以上的这些优势,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利用的话,中山是完全
可以形成自己的鲜明、独特的个性,铸造出自己的文化形象的。
郑集思说,祖籍中山的中国现代文化历史名人不下百位,其中,在某一领域中荣
膺“第一”的名人就有近30位。中山的华侨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清代,原属香山县(今中山市)的澳
门,是我国最早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100多年来中山人具体表现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
和历史文化观念的开放性、兼容性与创新性,就是从这一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孙中山先生固然是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而在他以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先驱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就已对康有
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乃至对其后的孙中山、毛泽东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这就不难理解,一代
伟人孙中山为什么诞生在中山,与他同时或稍后的中山籍历史文化名人为什么会整批地出现。
郑集思指出,名人资源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能好好地加以开发,可以增加城
市的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文化旅游,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顺势借力,扬长
避短,善用资源,体现个性,与经济挂钩,形成中小型、多特色、系列化的特色,应是中山文化发
展的主要方向。
郑集思谈到,中山市文化部门的主要构思如下:对现存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
山故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殷故居、陆皓故居和郑观应故居等急需保护维修,对翠亨村旧村
房屋群落、孙文路文化旅游步行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应明确主管,划定保护范围,统一规划,有步
骤、有序列地开发,结合人文风貌、民俗风情、传统文化艺术,使之连成一片,浑然一体,配合旧
城区改造,成为新的文化景观和旅游亮点,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爱乡教育的重要基地。
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是中山市文物保护、开发的重点中的重点。不久前,其“孙中
山先生生平史绩陈列”荣获了全国十佳展览陈列精品奖。市文化部门正在围绕孙中山及其追随者生
平史迹精心策划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名人事迹及遗物展览、丛书出版等活动。现已出版了《孙中山
言粹》,计划出版的还有《香山名人》、《百年回眸》、《孙文路春秋》等。还打算结合地方特
色,筹办各种专项博物馆,例如文化部门现正与有关部门、镇区协同筹办文化旅游步行街民俗风情
陈列馆,结合特色经济的古镇镇灯饰博物馆、大涌镇红木家具博物馆等,藉以多角度地展现中山的
独特的文化品格,强化名人城市的形象,增强经济发展的文化厚度,促使经济上档次、上台阶,深
化旅游的文化内涵。
听罢郑集思局长的介绍,使我想到,中山地处南海之滨,在唐宋以前还是海中的孤
岛,对中国和世界做出重要贡献和重大影响的其实主要是清末民初以来的100多年,中山市文化
部门在考虑本市的文化定位时注意到“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处理好文物保护和城市
规划建设的关系”,这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刘居上,2000年9月16日,中国文化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