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展 @ 2000-10-10
略论朱熹的天道观
朱熹(1130-1200年)字无晦,一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
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又
一儒家大师。他埔极群书,广注典籍,著作很多,学术成果广大精微,集理学之大成,
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颢、颐)朱学派。他的天道观
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
“天”是什么?“天”和“人”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古代的学者圣贤对此曾作过许多阐
述,形成各自的天道观。人生活在天地间,从事着基本的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活动,几
乎无时无刻不与大自然打交道。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由于生产
力低下,科学知识贫乏,他们无法理解大自然现象,慑服于大自然的威力,于是把天看
成主宰一切的人格化了的神;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更是利用神权,标榜自己是天的化
身,宣传“畏天”、“敬天”、“天命不可违”的观点,强化对人民的统治。他们这种唯心主
义的天道观,几乎成了左右人们思想的支配力量。
古代的学者囿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的天道观也往往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窠
臼。墨家的天道观认为天是全能的主宰,“天为贵,天为知”,因此要“上尊天,中事鬼
神,下爱人”(《墨子.天志》),认为掌握着生杀予夺之权的天绝对存在。道家的天
道观是“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指天是一种不可思议言说的本体,因此是观
念的,神秘的。道家虽然摆脱了宗教神权的束缚,但并没有把天作为物质的来对待。儒
家的孔子虽“不语怪力乱神”,要“敬鬼神而远之”,但仍然承认天是有意志的主宰,说要
“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均见《论语》)。孟子的天论比孔子跃进了一步,
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离娄
下》)他已认识到日月星辰是有其自身运行规律的天体。在回答万章问舜有天下是天
“谆谆然命之乎”时说:“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行”与“事”是指百姓的态
度、人心的向背,这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但他仍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君权的最终决
定者仍是天意,他说:“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均见《孟子.万章
上》)至于天人关系究意怎样,孟子只是从“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这一唯心主义的观点去解释。
汉代董仲舒发展了孔孟唯心主义天命论,建立起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神学观点,他
把“天”说成是天地间最高的主宰:“天者,百神之大君也。”(《郊祭》)宣传国君权力
是天所授,代天实行赏罚,所谓“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尧舜汤武》、“受命之君,天
意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深察名号》),因此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董仲舒的
君权神授论直接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不仅是唯心的,也是反动的。隋唐时代,统治者
除奉孔孟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外,又大力提倡佛教,佛学禅宗盛行,使唯心主义宗教迷
信大为泛滥,宗教世界观成为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的桎梏。
同是儒家的朱熹,他的天道观却显现出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辉。首先,他认为天是物
质的:“清刚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天和地皆由物质构成,是没有意志的。又说:“苍
苍之谓天,运转周流不已。”(均见《朱子语类》卷1,以下《朱子语类》引文只注卷
数)“天运自然,非特四时为然,虽一日一时顷刻之间,其运未尝息也。”(卷6)朱熹
把天看成是一种具有客观规律的自然的物质系统,是永远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在他的
笔下,天不再是令人敬畏的神权象征,所谓天道无非是大自然演进的规律。他指出天不
能主宰人的命运,天的功能只是化育万物:“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包着地,别无所作
为,只生物而已。”(卷53),“天之生物之心,无停无息,春生冬藏,其理未尝间
断。”(卷27)这就是说大自然化育万物,是由其自身规律决定的,它没有意志,当
然也不能干预主宰社会人事。他还对“天命”作了全新的解释:“若一件事,民人皆以为
是,便是天以为是;若人民皆归往之,便是天命之也。”(卷15)原来民心即天心,
民愿即天命,这点朱熹比孟子说得更肯定更明确,这种充分尊重百姓的意志的民本思
想,也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其次,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人的力量比天更伟大。他说:“人是天地中最美之物。
天能覆而不能载,地能载而不能覆,恁地大事,圣人独能裁成辅相之,说于其他。”
(卷20)这是说天地皆有不足之处,唯有人“最灵”,能掌握自然规律,处理成就各种
大事要事。朱熹不仅否定了天是主宰人类的神,而且还认为人比天更强,人可以改造
它、利用它、征服它,他说:“天能生物,而耕种必用人;水能润物,而灌溉必用人;
火能烤物,而薪爨必用人。”(卷64)“人则无不知,无不能,人所以与物异者,所争
者此耳。”(卷4)朱熹认为天地皆有缺憾,它们都是自然界中的物质,不及人有智
慧,人虽然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人能运用智慧,能动地利用、改造自然,人实际上
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他充分肯定了人的力量伟大,这就把孔子的“畏天命”,道家的“法
自然”,墨家的“天志”以及秦汉以降一切神的天道观统统给扬弃了。朱熹一方面肯定了
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一方面又强调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较为正确
地解决了天人关系的问题。
在朱熹之前,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进步的思想家,战国时代的荀子,汉代的王充,
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就是其代表人物,他们都同样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天的
物质属性,天道只是自然现象,不能决定人的吉凶,对神权进行了否定。荀子和刘禹锡
都写过一篇《天论》,荀子在《天论》中提出人应“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在《天论》
中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都号召人们不要消极等待大自然的恩赐,而应
积极地向大自然索取,他们都已认识到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力量。可以说朱熹的天
道观继承了前人的这些进步观点而又有所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
是朱熹在强调人的力量的伟大方面比前人阐述得更深刻、更具体。如前所说,他认为人
是天地中最灵巧之物,能弥补天地之不足,创造出天地所不能创造的业绩来。他还认为
“人者,天地之心,没有这人时,天地便没人管”(卷45),朱熹明确指出人不仅不是
天地的奴隶,而且还是管理天地的主人,是大自然的主宰。朱熹以响亮的语言对人类改
造自然战胜自然的力量作了充分的肯定,相对前人而言,这种对人的力量的充分认识更
具积极意义。二是朱熹还充分肯定了人类中杰出人物--“圣人”的作用。他说:“乾坤
者一气,运于无心,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有心以为之主,故无过不及之失。”又
说:“圣人能赞天地之化育,天地之功,有待于圣人。”(均见卷67)所谓圣人就是德
才超过常人的先知先觉者,的确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少杰出人物,领
袖人物,他们或在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或在阶级斗争中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
进步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朱熹充分肯定了他们的作用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
当然,在朱熹的天道观中也存在着消极的因素,他是个客观唯心主义理学家,他认
为天地之间有先于物质存在的抽象之理,世上万事万物,包括人的出现产生都是由“理”
先定其种的。他说过“无极而太极,不是有个事物光辉辉地在那里,只是说当初皆无一
物,只有此理而已”,“未有这事,先有此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
子,已先有父子之理”(卷95)、“凡天地生出那物,便是那里有那理”(卷110)
等等的话,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至于天理又是从何而来,他说:“盖天理莫知其所
始。”(《朱子全书.知言是疑义》)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反映出他的唯心主义和
认识上的局限性。
总的说来,朱熹的天道观中积极的成分是其主要方面,特别是他认为人是大自然中
最灵巧之物,人能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鼓舞着人们
能动地改造自然,创造出自己的崭新生活,这在思想史上是具有进步作用的。由于受阶
级和时代的局限,朱熹天道观中也存在着消极因素,对此我们也应有充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