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木 @ 2000-11-26
11月24日 麋鹿文化
送走了京城的官员,陪建邺的同志去了趟麋鹿自然保护区,此次去又一次地领略了麋鹿文化。
麋鹿俗称四不像,角似鹿非鹿,面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四不像也生长在四不
像的土地上,这滩涂似海非海,似江非江,似河非河,似陆非陆。这片广袤的土地是丹顶鹤的故
乡,是麋鹿的家园。
麋鹿是中国的特产动物,1900年,由于战乱和洪水的原因,最后的一群麋鹿在中国绝迹,西方
国家在1865年-1900年间从中国运走几十只,分别圈养在伦敦、柏林等动物园中。英国乌邦寺的主
人棗11世贝福特公爵从1894年到1902年的7年间,相继从欧洲各地收集到18只麋鹿圈养在自己的庄
园里,而其它地方的麋鹿相继消亡了,到1914年,乌邦寺的麋鹿已发展到72只,并开始向世界各地
疏散。中国在1956年和1973年分别从伦敦动物学会引进麋鹿各4只,圈养在北京动物园中,由于圈
舍所限,没有发展起来。真正意义上的麋鹿重引进是1985年开始的,77只麋鹿分别放养在北京南海
子和江苏大丰,现在,中国已有南海子、大丰、石首三大麋鹿种群和十几个小种群,总数达700余
只。
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海陵抚江接海,多麋兽,千面成群。”这个书面文字记载与地下考
古吻合,大丰市境内曾发掘过多处麋鹿亚化石,由此佐证《博物志》的记载是正确的。麋鹿“掘食
草根,其处成泥,民人随此而略种稻,不耕而获。”
具有300万年历史的麋鹿,曾是我的老祖--姜子牙的坐骑,100年前八国联军攻占北
京,生存于皇家御苑的最后几只麋鹿,像战俘一样被带出海外,开始了百年屈辱的流浪生涯。
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从英国远涉重洋返回故土,在展览室有一幅“九九归一”的麋鹿
图,曾制成邮票对外发行,画面上的九头麋鹿象征香港回归祖国。
麋鹿的文化艺术节在这里每隔几年举行一次。
保护区的麋鹿由最初的39头,繁衍到今天的420头,其种群总量、繁殖率、存活率均居世
界首位,占地2668公顷的保护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珍兽麋鹿保护区。
这片土地,西有范仲淹修筑范公堤,东有张謇组织垦荒植棉,南有张士诚农民起义在苏州称
王,北有施耐庵著就千古巨制《水浒传》。
长江文化、淮河文化、海洋文化共同孕育了这片沙滩,本场人、启海人、外地人(三峡人如今
开始加入)共同营造了这片桑田。
目前有多头麋鹿做上标记放到围栏外的大自然放养,对其进行跟踪研究,在野外的一头母鹿顺
利产下一头小鹿,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放养,这有一种象征意义,麋鹿文化也将在与其他文化互
动中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乔木于智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