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记坊
2006/2/11乔木博客:读聂华苓
作者:乔木 @ 2006-02-11
2006/2/11乔木博客:读聂华苓
聂华苓,1925年生于湖北应山县。194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
品。1964年赴美定居,后与丈夫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已出版短篇小说集《翡翠
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及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
流》等。聂华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沦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
的悲歌。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
网上有篇文章写她的,较好。
走了三生三世
苏西
伍尔芙说,如果生命有一个基地,它就是记忆。
“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对于聂华苓来说,她生命基地里承载的东西
太多,大陆台湾美国的辗转,亲人朋友的生离死别,还有与爱人安格尔的相守相伴。这些厚重的记忆成为
她最珍贵的物件。她说:“我这辈子恍如三生三世———大陆、台湾、爱荷华,几乎全是在水上度过的。
长江、嘉陵江、爱荷华河、Paul和我各自经历和人世沧桑,浮沉得失,在这鹿园的红楼中,对失去的有深
情的回忆,对眼前无限好的夕阳有说不尽的留恋。”
在走过人生80年的岁月后,聂华苓写下了《三生三世》,回忆她自1925年到1991年的生命历程。1925
年到1949年,写在长江边的童年生活,以及在嘉陵江的少女时代。1949年到1964年,离开大陆故土,在台
湾经历了生死哀乐,这一世结束在她与Paul的一场相逢里。在此后近20年的日子里,他们携手并肩,创办
了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到爱荷华四个月,写作,讨论,旅行。两
人主持“国际写作计划”的21年间,邀请的作家有700多位,其中华文作家有80多位。真正令人艳羡的是
她与安格尔之间的爱情——在他们那张挽着手的照片下写着里尔克的诗——“爱情是两份孤独,相护,相
抚,喜相逢。”而安格尔那首献给聂华苓的诗《中国印象》则写———“你教我在火中造木。/你把一切
神奇的爱的真相指点给我:/鹰在飞动的空中,悬空不飞动。/爱是开向许多门的一扇门。/爱,当你进
来,锁上加锁。/爱是反映无数镜子的一面镜子。/爱能把一块岩石化成一颗心。”
他们经过七年艰苦的“战争”,终于定居在爱荷华河边的小山上,鹿园里的红楼中。安格尔了解聂华
苓对她生长的土地有多么浓的乡愁,他为她在屋前种了一棵柳树。绿树红楼,杨柳飘拂的河湾,那是聂华
苓在异国的江南。“华苓的书房对着风情柔美的爱荷华湾———她的江南,墙上另一面长镜映出另一个江
南。华苓在安格尔家园里两个江南之间,非常满足,她说因为我也在那儿。我知道华苓在我的家园里,满
心感激。爱荷华河上,夕阳无限好。”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却真正拥有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喜悦
满足。
早几年读聂华苓与安格尔合著的《鹿园情事》,在里面读出了多少令人欣羡的情节来。最喜欢看书中
他们的对话,那些原原本本的调侃,疼爱,斗嘴,讨论中仿佛可以看见他们之间流动的爱意。他们有谈不
完的话,从家庭琐事,文学艺术到天下大事,有时开怀大笑,有时心照不宣,也会辩得面红耳赤。“我们
也喜欢谈话。旧事,心事,人事,世事,国事,家事,公事,闲事,文墨事,无所不谈。和他谈话,是一
种享受,和他斗嘴,也是一种享受。”
一个女人有过这样浓墨重彩的、恍如三生三世的传奇人生已经足够。1991年,安格尔突然在一次旅途
中倒下,离开了人世。12年以后,聂华苓写下了《三生三世》。她没有记录1991年之后的生活,因为没有
安格尔的日子对她是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