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 铁 @ 2006-02-15
城市的尴尬
老 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些中小城市象十六、七岁的小伙子,疯狂长个,日长夜大,一
长而不可收。有人比喻,城市的道路象一根又一根骨架,支撑并延伸着城市庞大的躯体,城市的桥梁象一
个个骨关节,亲密地联结着城市每一处需要连结的部位,而城市的建筑每天都在冒出来,就好象一个健壮
的小伙子身上凸出的肌肉,一块连着一块,且非常厚实,一到夜晚,这些美丽的肌肉在霓虹灯的闪烁下有
力地跳动着,颇具魅力。
城市搞大了,也美丽了,譬如绿色空间增加了,马路变宽了,建筑越来越洋派了,汽车越来越多了,
人气越来越足了……,城市气派了,新鲜事也多了,譬如双层巴士出现了,公共厕所要收费了,卡车不能
随便进城了,露天不能放电影了,冬天也有人穿裙子了,男士和姑娘摇身一变基本上全变成“先生”和
“小姐”了。这是一个正在将彩色魔方快速组合的时代,五彩缤纷但需要秩序,城市中的人和事正在经历
一场“不好意思”的变革,由此,频频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城市的尴尬。
在某市某街有一座小学,正在建造教育楼,因为这是市政府本年度的实事工程,承揽本工程的建筑
公司非常重视,特地在工地临街的围墙上刷上了一条标语:奋战200天,狠抓市政府实事工程。此标语十
分醒目,既激励了建筑工人的士气,又产生了“广而告之”的效果。后来,工地要进建筑材料,为了让货
车能进得去,工人们拆掉了一段围墙,尔后,马上又将围墙恢复了原样,并将补砌的那段粉饰一新,但第
二天人们却看到了另外一条十分醒目的标语:奋战200天,狠抓市政府。这使得前来视察工作或陪同客人
们参观的市领导十分尴尬。
以上是“城市的尴尬”的一则实例,说明了人的思维的刻板及对“文化”的淡漠,而另一个事例则说
明城市人的惰性及善于狡辩的心理。有一次,我光顾某市收费公共厕所,付了费,完了事,却找不到水笼
头洗手,心里一阵不舒服,便问收费员:既然是收费厕所,为何无洗手设施。原料想一句问倒,便可出出
气,岂料收费员的回答理直气壮:这么大冷的天还要洗手,不怕冻坏手指头吗?想得出来。乖乖,不给你
洗手还是一人际关怀哩,此时此刻,我居然会哑口无言,一付尴尬相。
城市发展了,许多相应的东西都要紧紧地跟上去,包括思想观念方面的、物质需求方面的。城市在发
展的进程中,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不能是“绣花枕头一包草”,更不能“四肢发达,头脑简
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城市的发展要与时代配套,要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配套,要
与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配套,难以想象,一架自身零件都不相配套的机器,能够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我们愿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好,城市的尴尬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