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2006-02-23
王羲之试子
这是一个小学生们都知道的故事。但它的价值却非小学生级别的。
相传书圣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于书道非常有天才,少年时代就临池不缀,很得其老子欢心。王羲之有
心试一试儿子的程度,一次趁他在用心临书时,在他背后出奇不意地抽他的笔,不料献之把笔牢牢抓在手
中,虽遇突然袭击,也没能让笔脱手。王羲之大为惊讶,一转身就为儿子定了终身:“此儿书后当有大
名”。
笔抓得牢是否一定与成大器成正比,我们不得而知,如果绝对理解,则膀大腰圆的打铁汉都是第一流
书家了。但以献之时代能抓笔如此,确实用力不怠。于是,王羲之的观点很清楚:童子时代,握笔有力是
非常难得的。握笔既有力,加上要领不误,其字也会有力。
中国古代书坛不乏这方面的术语:什么万毫齐力,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全身力到,笔力强健……不
一而足。细细的线条中一旦有了力感,确乎产生不一般的美感。清人郑谷口写字, “搦管如御敌,每成
一字,气喘数刻”<见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虽然也因太做筋骨而吃后人讥笑,但笑归笑,从后人对
此的津津乐道来看,对此奉为不二法门的还是大有人在。理由很简单,先贤有言:“须尽一身之力而送
之”,气喘数刻,非全身用力而何?
强力的美,无论在绘画、雕塑、音乐上,都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书法中的力,集中表现在线条的质
感与量憾上,浓墨酣畅是一种力:用笔果断而含敛,外平实而内劲险,虽细簇瘦点亦皆虎虎有神气。试看
《笔阵图》对笔画形状的理解与叙述,高峰坠石之“坠”;陆断犀象之“断”,乃至百钧弩发,万岁枯
藤,崩浪奔雷,劲弩筋节,何一不是力的喷发、力的聚集?当然,字面线条的力有赖于作书者之力: 肘
力、腕力、指力、全身力……的运用得当。须知艺术上的力不是长枪大戟,一泻无余;它是黄钟大吕,雄
浑庄严而余音不绝:它是一种生命的持续。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善收蓄者方能善发力。郑谷口之所以不在
毛笔的横扫竖刷的表面上做文章,握笔如控千钧弩而不少弛,正可证他用的是“太极内功”,每每欲发力
而转收,这发收之间,比一发不可收的境界,真是两重境地矣!
那么,在书法的力的欣赏中,我们应该作何取舍?是龙飞凤舞、大笔淋漓而涉于滥,还是铁画银钩,
内功紧密而不露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