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2008北京奥运会:创意世纪/智慧奥运
作者:苏彤 胡奎 @ 2006-03-05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与文化遗产研究
我们认为,此议题的实质,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文化资源的良性开发与经营的问题。这就需要构建世
界范围内的创意产业合作机制。
“人文奥运”提出时的一项重要的国际背景,是世界范围内创意产业的兴起。我们认为,创意产业是研究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产业基础。
所谓“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
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与常用的文化产业概念外延接近但内涵不同。
今天,环太平洋创意经济圈已经形成。世界范围的创意产业革命,使得人类的经济增长,从依赖资本与技
术驱动,转向依赖于创意驱动。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产业格局,改变了
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模式。在创意产业的大旗下,历史将掀开新的一页。而经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
则开始有幸与世界同步,迈入新一轮经济大循环当中。在创意产业浪潮的推动下,13亿人的聪明才智将开
始有序地变现成人类的共有财富,中华文明亦由此得到繁荣再生。而“人文奥运”的实现,无疑需要世界
范围内的创意产业合作机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成为人类智慧成果汇萃与展示的大舞台。创意的光芒,将伴随“创造家”们的身
影,与运动员们矫健的身姿一道,共同描绘“新奥运”的蓝图。
四、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传媒运作与影响研究
这个议题让我们想到了四个字:中国形象。
我们认为,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历史使命是,在世界面前重新塑造和定位中国的形象,中国人的形象,中
华民族的形象。这需要大设计,大公关,大传播。
历届奥运会的传媒运作与影响,都是在塑造主办国的形象与影响。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1964年东京奥运
会,开辟了日本的新时代,特别是奥运标志的上的“红色太阳”象征着日本一举走出战败国的阴影,逐步
融入世界主流。”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亦伴随美国新形象的打造,它帮助美国彻底走出越战的阴影。
韩国卢泰愚总统上台后提出:“开创一个平凡人的伟大时代” 的口号,激发全体韩国人的爱国激情和斗
志,他们以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契机,跨入到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超越了农耕文化的水平,向世界展
示了一个自强不息的新的民族文化形象。
澳大利亚曾是犯人流放的地方,在一般人眼中澳大利亚是个缺乏文化,很懒散,休闲的地方,处在世界文化的
边缘圈。但通过2000年奥运会的申办,悉尼把自己最核心的文化价值经过精心设计,提出了“绿色奥运”和
“环保奥运”的理念;并且,悉尼的奥运标志突出其多元文化的内涵,这些正好符合21世纪人类的时代潮
流。因此悉尼奥运会,不仅成为全体澳大利亚人民的盛大节日,而且也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之一。
纵观奥运历史,奥运会舞台成为国家形象营销的基地。2008年奥运会是全面提升中国形象的历史契机。我
们需要精心的文化设计和传媒运作。
五、全球化时代奥林匹克主义的教育的创新与拓展
全球化时代奥林匹克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创造一种新的人类共通之路、共识之果,即在纷繁复杂的多
元文化格局里,如何找到东西方教育方向的基准共识。目前,由《数字化生存》的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领头的一帮人正在从事旨在通过互联网将全世界各地的未成年人整合起来的
“教育行动”,其虽以世界性和人类沟通为主旨,但也必将较多的渗透着西方精神。我们建议,应该以北
京奥运这一人类智慧的千年盛会为契机,在人文奥运的主题下提出一个“世界课本”和“儿童人类文明基
因词典”计划,将能够代表人类共同梦想的基本概念,比如:爱、和平、宽容、团结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出
来,以多种语言显示出来,让生活在地球村中的孩子们,用上全球通行的“看图识字”。
在这一伟大的世纪工程中,中国不可或缺,中国的象形文字将展现其表意传情的独特魅力;中国及东方民
族所擅长的形象思维大有用途。
六、奥林匹克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我们认为,奥林匹克文化的普及与推广有赖于同产业文化促进行动、教育创新促进行动和社区建设促进行
动的有效结合。必须与本土的文化进行系统的对接,这就需要一系列的文化规划与设计工作。
本次会议的主题:创造的多样性,揭示了奥运精神的内在理念,奥运文化是多元创造的文化。从某种意义
上讲,人文奥运的精神,就是自由创造的精神。今天的中国最需要的说到底就是要激活全体中国人的创造
精神与创新活力,而一个充满创意的中国,必是人文鼎盛的中国,国民创造力的培育,亦离不开人文与艺
术的教育和推广,这一过程恰与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与推广紧密相连。
以人文奥运的相关活动为载体,将奥运文化的传播落实为具体的行动,以培养中国创意文化和激发创意精
神为主题,使奥运文化的推广成为遍及中国各个角落和各个行业的原创精神促进行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
创意和创造的集体氛围。
七、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在东方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奥运东渐,百年历程,从严复到张伯苓,一批先辈们的史迹赫然在目。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近代中国先
驱者主动追寻奥运足迹的自强之梦与文化自觉。
奥运会与中国的故事,要从1894年说起。1894年,法国人顾拜旦倡议发起的国际奥组委,英国人赫胥离正
式发表了《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本书由在中国第一个倡导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举
的严复在第二年开始翻译,在中国近代中上掀起狂波巨澜。这一年,中日发生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
没;亲身参与并目睹战事过程的水兵张伯苓痛下决心,立下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创办了南开学校。
1907年,南开校长张伯苓公开提出中国应该参加奥运会,1908年,他赴欧考察了英国伦敦奥运会。
回首百年,我们发现,奥林匹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与当时中国先驱者放眼世界、寻找强国之路的历史是
同步的。他们主动追寻奥运的足迹,主动参与世界历史之变潮流。
今天的奥运将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今天的中国国富民强,我们应有积极的成果贡献于奥运会,贡献于人
类。
沿着奥运东渐的轨迹,让我们拓宽人文奥运研究的时空与视野。从严复到张伯苓,内心都深藏着让中国融
入世界的理想。他们身上闪现的,是最生动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世界公民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围绕奥运会的国家营销,说到底,是为了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好
的体验中国;让中国更好地吸收世界文明的成果,亦让奥运会和世界更好地分享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
八、东方文化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丰富与创新
现在,该是中国跳棋智慧闪亮登场的时候了。中国跳棋的智慧和思维对于丰富奥林匹克精神、创新奥林匹
克游戏规则,有着极深刻的意义。
2008中国北京奥运会——智慧奥运,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向世界提出自己对种种人类难题的解决方
案,即追求天下大同之和——世界和平、种族和解、东西方文化合和。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已经
改变,甚至连棋盘本身都已经变了——两败俱伤的象棋时代终结,多赢共赢的跳棋时代到来。
(1)以合作为竞争前提的和合文化。合作是竞争的前提,没有合作,游戏就没法玩,当然就无所谓竞争
了,这是跳棋游戏的首要特征。
跳棋游戏规则揭示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另一面。达尔文进化论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因此,“弱肉
强食,优胜劣汰”就成为一种一种自然界的生态现象。而此进化逻辑亦成为西方殖民者的理论依撑。实际
上,竞争固然促进了自然与人类的进化,而“和合”本身也是自然界与人类进化的重要体现。整体而言,
促进人类进化的更多的是协同,是和合,而不是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争夺。
(2)从跳棋思维出发,我们不难发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需要增加新的内
涵。因为,简单的竞技运动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的身体总是有极限的,再高、再快、再强,也不是在肉
眼而言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差距。而金牌只有一枚,为了争夺之,兴奋剂产生了,政治角逐产生了,商业交
易的黑手伸进来了,于是纯洁高尚的奥运会越来越悖离其最初的美好宗旨。
今天,从跳棋思维出发,从人文奥运的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奥运会亦可在一定层面上体现“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的理念。由毛泽东等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所提倡的这一体育精神,体现了中华体育文化的哲学精
髓。
不难发现,今天奥运会,从项目设置到竞技规则的制定,都仍然带有鲜明的古希腊战争文化的痕迹,从铅
球、铁饼到标枪,皆由致人死地的战争武器演变而来。
而以跳棋规则为代表的中国体育游戏的特点是和平诉求,是和合文化,是和爱精神。这是中国游戏精神的
逻辑起点。比如:围棋是围而不杀,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如中国武术,“止戈为武”是博大精深的武术文
化的精髓;武德为先,亦是中国习武者最重要的内心戒律;古人习武,讲究以武强身、防身,而非为了争
斗和杀伤;古人比武,讲究以武会友,点到为止,这一与一度盛行于西方的决斗文化有着极大的不同。在
中国传统民间体育娱乐游戏当中,嬉戏游乐性大于竞赛性。今天,我们需要将此体育文化贡献于奥运会,
以丰富奥林匹克文化。
九、北京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与人文奥运理念、内涵及其关系研究
如前所述,我们认为,2008年奥运会,应当是以人文奥运为轴心,以绿色和科技为两翼的三位一体的“智
慧奥运”。这里需要作一些解释。
何谓绿色奥运?我们认为,绿色奥运应当是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方式的“绿色化”,也就是追
求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的、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方式。
何谓科技奥运?我们认为,首先需要对“科技”一词有正确的解读。科学和技术在英语里是两个词,翻译
成中文,变成了“科学技术”,又简化为“科技”,再往往进而简化为“技术”,于是乎,国家的科学技
术创新工程变成技术创新工程,科学技术教育变成了技术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变成了“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界许多的问题都源于此。
今天应当是回归到科学技术的原始含义,来理解“科技奥运”的内涵。我们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当
是推动并依赖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全面振兴与发展的奥运会,惟有这样的奥运会,才能真正
地贡献于北京,贡献于中国,贡献于世界。所以,科技奥运,绝非简单的技术攻关与技术支持,而应当立
足于中国各项科学事业的全面进步。而奥运会的成功,除了离不开各种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工具的运用和
技术手段的支持,应离不开各种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工具的应用与技术手段的支持。比如,由杜钢建教授
牵头的“奥运会行政模式”课题,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奥运会的行政管理技术问题,它需要借助社
会、人文与自然的多学科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包括行政管理的技术、法律的技术、信息管理与通讯技术
等。科学是前提,技术只是科学的终端体现。而科学,其涵义是宽泛的和广义的,而非狭义了的自然科学
技术。
正是基于这样的“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我们可以将“人文奥运”理解为促进人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奥运,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奥运,以尊重人、发展人、塑造人为根本使命的奥运。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之间并非绝然隔裂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容、相互支持、互为基础、互为目
标的动态互联关系。尊重人、发展人、塑造人,则是其中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完全可以将人文
奥运理解为其中的灵魂。
这也就是我们所理解和试图提倡的智慧奥运。说到底,奥运会应当成为体现人的智慧,弘扬人的智慧的场
所,基于这样的目标,服务于这样的目标。
由此我们认为,目前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三者绝然隔裂开来进行分别研究和对待的做法,是
值得商讨的。我们认为,至少应当考虑在三个课题中心之间,设立必要的协同机制,以利研究与未来计划
实施之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