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关于散文/读浦玉生散文集《心花》随想(上)
作者:王同书 @ 2006-03-06
关于散文
--读浦玉生散文集《心花》随想
王同书
读着吾乡才隽浦玉生的散文书稿《心花》,心头涌起对散文的思绪。
一
按照先哲和时贤的看法,人们的"言语"即是文章(包括诗歌)的起源(或雏形),那么,散文可以说
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了。前贤又认为散文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要。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这里的"文章"包含散文。"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当然也包括散文之"言"。
中国散文源远流长,高潮迭起。粗略看来,有八大高潮,各有耀眼的浪花,惊天的巨响,震耀青史。
一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庄子"逍遥游",汪洋恣肆,韩非"说难"、"孤愤",雄辩峻峭,老
子"道德经",玄远博大,孔孟的 "论语"、"孟子",平易宏博,《左传》《国策》记人记事,揆情说理,
或记叙,或寓言,或语录,同样令人警醒。这些散文,不论是借物达意,不论是以近喻远,不论是严谨稽
古,不论是浪漫抒怀,不论是抱膝对谈,等等,都体现了这时期作家、作品,星光灿烂。创造了文明古国
的最早的从不黯淡的亮色。
二是汉魏六朝时期。这时期国家经济、文化大发展,散文也创造了新局面。文章走向综合、宏富、华
丽、个性,有的丰富得像类书(辞典),有的华丽得像织锦,有的又像在挥洒个人喜忧的泪水。文人的御
用性、依附性,更多露头。文章的商品化也时有发生,"千金难买相如赋"传为美谈。文坛上飘满了"赋"的
旌旗。许多流传千古,创造出"洛阳纸贵"的赋,都产生在这时期。《三都赋》、《两都赋》、《两京
赋》、《大人赋》、《长门赋》、《刺世疾邪赋》、《登楼赋》、《洛神赋》、《芜城赋》、《哀江南
赋》等,长篇浩荡,而《恨赋》、《别赋》、《枯树赋》、《小园赋》等小赋也妙语多姿,新颖别致,不
让洋洋洒洒,缀玉贯珠,纵横排荡的长篇。枚乘《七发》、宋玉《风赋》,更具政论和修养内涵。这时期
散文还有另一彩旗,骈、散夹杂的"辞",鼎鼎大名的《归去来辞》即是。不过,"辞"是"赋"的小姐妹,不
少篇章,对偶、骈言随处可见。即使一些山水游记、小品,乃至一些注释(如《水经注》),都常常妙偶
连翩,成为时尚文风。文中骈骊是文人学养、才华、功力的展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高潮,不似大海的怒
涛,而似水库的泄洪,也有惊涛骇浪,但人控之迹显然。
三是唐宋时期。这时期的散文,是中国散文史上的"钱塘潮"。"唐宋八大家"、"韩潮、苏海"就是这时
期的金字品牌。唐宋散文是可与唐诗、宋词并列的文苑三大高峰,后世瞠目、难以伦比。总体特色是:作
家、作品多,作品精彩,集前人之美,叙事、抒情、说理都有名作,尽善尽美,对后代影响极大,成为后
人竞相效法,却又难以超越的楷模。古今中外凡是关注散文者,可能有各种偏爱,可能对先秦汉魏以及明
清的散文不加青眼,甚或有微词,可是,无不对"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敬礼有加。中国从小学生到大学生,
几乎都能背几段唐宋古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等等名言警句,张口就来,决不亚于"诗云"、"子曰"。这
就因为唐宋散文确实是潮高浪美,奇情壮采,魅力无穷。
四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散文高潮的表现是小品崛起。文坛像锦绣园林,遍布精致夺目的奇花异草。
这一时期的散文玲珑剔透,芳香沁人,讲究性情,讲究韵味,讲究情趣,与唐宋时期的散文气势磅礴,境
界阔大,激情澎湃,适成对照。
从读者的直觉感受来看,先秦散文给人的印象是质朴雄伟,汉魏六朝散文则是花团锦簇。这两种状
况,总以不可阻挡之势,不断影响后来人。唐宋时期主要发展前者,明清的则主要发展后者。
从作家、作品来说,袁氏兄弟、张岱、归有光、姚鼐、方苞、龚自珍、郑板桥、蒲松龄、梁启超等
等,完全可以比美唐宋八大家。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正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归有光的《寒花葬
志》正是苏轼的《承天寺记游》。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则与韩、柳的说马、悲驴同谱,情韵洋溢,行文
灵变,都令人没齿难忘。
非常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这些精金美玉,并不是案头盆景,而是名山幽兰,即有出自人手,却是根植
自然。因而,"明清小品"为中国散文一大新潮,天才妙手,巧夺天工,美不胜收,只要一瞥,就会闪电式
的打入人们心中。
五是五·四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辉煌壮丽的时期。散文这一文学
体裁出现了新的高潮,诞生了许多可以比美乃至超越前贤的弄潮儿。周氏兄弟的"野草"、"苦茶",朱、俞
双星的桨声灯影,冰心的温馨新美,梁遇春的层层翻新,丰子恺的一鹤冲天,徐志摩的浓艳诗情,林语堂
的幽默情趣,梁实秋的中西合璧,郭沫若的激情澎湃,海派、京派群星灿烂,令人目眩神摇,一篇捧出,
众相争阅。这一大潮携雷夹电,扫荡着旧谬种如摧枯拉朽,建设着新文学如群峰耸峙!
五.四时期的这一散文海洋中的高潮比前更具革新性、群众性,其成就、影响,均有超越前贤之处。
特别是影响的广泛、深入,已浸透到炎黄子孙的血脉。其优势有三:一是吸纳革命风神,着力振兴中华民
族和中华文化。二是采用"白话"为主,吸纳优秀文言创造新型散文语言。三是吸纳外国文学的鲜美血液,
融合中西之长,优化文体。因而这一高潮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有无与伦比、无可替代的效应。
六是新中国建立到"文革"前(1949-1966)。这一时期是建国伊始,文运昌盛,散文出现高潮。散文
由热烈欢呼歌颂新中国诞生,到从各个角度歌颂新中国、新人新事物。散文家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旧政
权过来的大师,如冰心、茅盾、丰子恺、巴金、老舍等。一是解放区活跃的精英,如艾青、丁玲、成仿
吾、周扬、田汉、方纪、周立波等(专写散文的不多,主要是小说家、诗人,兼作散文)。一是建国时还
只是文学青年,建国后茁壮脱颖,如秦牧、魏巍、刘白羽、杨朔等,这一时期的散文家队伍实力雄厚,作
品众多,有的思想深厚,气势雄豪;有的知识丰富,热情洋溢;有的构思精工,文辞华美,许多作品轰动
全国,遐迩传诵,如冰心的《小桔灯》,茅盾的《白杨礼赞》,方纪的《挥手之间》,秦牧的《土地》,
刘白羽的《长江三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杨朔的《茶花赋》,陈残云的《沙田水秀》等,并
多次被选入大、中、小学课本,哺育着一代代青少年。这时期散文的新品种--散文诗,有了长足的发展。
散文诗建国前一枝独秀的是鲁迅的《野草》,这时已发展到"春草丛生"了,柯蓝的《早霞短笛》就是常为
人称道的。
七是"文革"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中国陷入"浩劫",又从"浩劫"中苏
醒。"国家不幸诗家幸",同样"国家不幸散文幸",许多作家、诗人、从噩梦中醒来,切肤之痛记忆犹新,
忆梦、述梦、防梦之作,纷然而起,一大批声讨"文革"、"四人帮"的文章铺天盖地,幸存的党和国家的领
导人和被迫害致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家属、亲友,冤假错案的受害者及有关亲友,亲历错误而当时不敢
声言的高干、秘书,有良知的作家、诗人,都纷纷拿来起笔来,以自己的血泪经历,声讨祸国殃民者,对
活着的口诛笔伐,对死了的"骨朽人间骂未销!"
这时期,中国散文有三大奇观:一是"文革"中"大批判"文章的狂涛恶浪;二是控诉"浩劫"、"灾难",
声讨祸国殃民者的檄文,风起云涌。三是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和苦难生涯,痛定思痛的回忆反思,层见迭
出。
这一时期的散文另类景观是数量(字数、篇数)空前,单"大批判"文章就是历史之最。再有前后文章
之对立与反差,也是空前。风靡一时,铺天盖地的"大批判"十几年一过,全部翻了个儿,对"大批判"的大
批判又是铺天盖地而来!第三,文章反映时间、写作时间与发表、出版时间,相距很长。特别是"反省"文
章,几乎都是在这时写的,却多是发表、出版于多年之后,如巴金的《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韦
君宜的《思痛录》等等都是这样。这种奇特的"十月怀胎","十年分娩"的情状,可算中国散文史上难见的
景观。是散文家(一切作家诗人)、散文(包括小说诗歌等)与国同命的又一证明,是作家和作品,只有
写真情真性,才是立身之本,魅力之源的力证。
这一高潮的总体特点是恶浪与热浪并涌,痛苦与欢庆接踵,名家急剧辞世,新人迅速崛起,作品数量
超前,艺术平平,史料价值、社会价值,则既像潘多拉盒子,又像飞机黑匣子,更像会不断释放能量的核
子反应堆,对文坛,对国运,都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中国散文的第八大高潮是出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是散文的"天时、地利、人和"的
最佳组合时期,世界高科技突飞猛进,中国亟须脱贫致富,思想观念、道德传统、社会结构,都在急剧变
化,转型、革新,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商品经济大潮席卷全国,人们要表达愿望,释放情绪,寻找乐
趣,很自然的垂青文学的"轻骑兵",要捡起、挥动散文这面彩旗,"文学快餐"一盘盘端向世人,并时时刻
刻扩容、优化、美化这些"快餐",散文成为最热门、首选的文学体裁,散文刊物、合集、专集增长的势头
比"钱塘潮"更加汹涌。
《散文》、《随笔》、《杂文报》、《读者》以及各类文摘报刊(也多载、多属散文),许多小说
家、诗人,也纷纷弄起散文来,娱乐圈的头面人物,电视新闻界的资深主持,都出散文回忆专集。散文成
为时尚文学品种,并像"超女"一样有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文化美文",这其中最引人注目和褒贬集中的要算
《文化苦旅》,描绘锦绣河山,追踪名胜古迹,联想人文掌故,点染情思感慨,修饰结构文辞,就是这类
文化美文的"成份说明书",基因图谱。博雅精谨的高手篇、集面世,争相购阅,"头重脚轻根底浅"者,则
事修而谤兴,文多而毁来,指谬斥弊亦不绝于耳,又为这一大潮增添了奇特的漩涡。增添了壮观别景。
这一高潮正在方兴未艾。
这八大高潮涉及时代上千年,涉及作家、作品更是超千逾万。但对它们审视"提纯"一下,会发现这八
大高潮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和线索。
一、每个时期都有烙印时代特色的专著,都有这一时期标志性的作家。
二、每个时期的作品都自觉或不自觉的着眼于益世利人,"立言"!
三、都在篇章贯注情意,即使是所谓"太上忘情"之人,其作品仍是充满对人
生的情思。
四、不断求新求变,新品种产生总是与旧品种共存共荣,散文本身也与诗歌、小说等品种共存共荣。
这四大特点,四大线索,对散文"潮汐"来说,正像一年四季和日月星辰的引力,始终与潮汐相伴,并
互动互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