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关于散文/读浦玉生散文集《心花》随想(下)
作者:王同书 @ 2006-03-06
关于散文/读浦玉生散文集《心花》随想(下)
王同书
二
伴随着散文创作高潮的是散文评论的兴起,散文理论的研发,散文创作规范的思考。这些研发、规范
和思考,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立意和炼意。散文的立意和炼意是有联系的两件事。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
么,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愿,这些就是"立意!"立意有了,想想觉得原有的考虑嫌低,嫌肤浅,不够好,应
该更上一层楼。还有,起初立的意可能不只一个,这就要选择最好的来集中、强化,以使文章更完美,更
有力量。这种对原有立意的提升、择优,就是炼意。炼意,有时就自作(包括草稿)进行,有时就他作考
量。人们熟知的:贾岛之"推敲",王安石之"春风又绿",宋祁之"春意闹",看似寻觅最佳之一字,其深处
也是炼意(选择最佳的"达意"之词)。朱自清的"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怨黄昏。"当然是李义山
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意炼高了一筹。炼意更不妨一炼再炼,炼出多元佳意。笔者曾以"一样爱
国情,意高境自新"为题,比照陆游、瞿秋白、毛泽东三位同调同题《卜算子.咏梅》,虽各有千秋,俱为
名作,但信心、乐观,自有差别。这些例子,虽都是说的诗词,但诗文同源,诗文立意、炼意也是同律同
归,只是具体情况各不相同罢了。散文《醉翁亭记》开头作者原来写了很多,后来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一
句。这样删,主要是为了突出与民同乐和"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还有,从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和苏轼
的前后《赤壁赋》,以及江淹的《别赋》、《恨赋》,应思考立意、炼意的系列性、多元性和承继性。这
该是"立意求高"、"炼意求优"的具体化。这里的"求"大有学问,大见功夫。其中要害就是要自然无痕,事
理之中,意料之外。
立意、炼意的内涵、规范,说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很不容易,能得心应手,出新出优,就更不容
易了。当你看到这样的场面:一少女失恋投水,观者如堵,任其亲友呼救,无人下水相救,有的甚至要钱
才救,这时一位不会游泳的过路人跳下水救了她。对此,你写什么呢?是批评女子对生命的不珍惜,或是
谴责围观的冷漠,还是表彰那位救人者,这就得好好"炼"一番了!轻率下笔,不会成功。
我在写《梦里依稀慈母泪》、《猫趣》这两篇文章时,立意炼意就很费踟躇,对母亲,歌颂她对孩子
的爱,太一般化了,人人的母亲都是孩子的报不尽恩情的恩人,每一家都有本"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账,泛
泛下笔,绝对平庸。我就考虑,从她在大动荡时代中的富不骄,贫不馁,坚持教育子女不畏苦难,努力成
材,从而折射中华妇女,中华母亲的天然美质,也折射国家社会和平安定的重要!以"梦里依稀慈爱母
泪"这句鲁迅诗为题,就是歇后"城头变幻大王旗"对国家战乱的忧愤!这样就不只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春晖"这些母亲的颂歌主旨了!
写关于猫的文章,是我觉得社会安定,人们生活日渐富裕,养宠物会成为时尚,应该关注这方面。我
看过很多写猫的文章,生动有趣,但多为视之为物,我觉得应另开生面。写猫既活泼有趣,又是人的朋友
(普通朋友,并非神猫),更可看到历史沧桑,还告诉人们不可过宠,溺爱,为猫所累,那就不对了!所
以说立意和炼意是创作的首要之务,立意求高,炼意求优是写好散文的主心骨,不管你是自觉或是不自
觉,只要你拿起笔,就免不了,绕不开。
第二是备料与结构。主意拿定了,下一步就是备料(有时在立意前,有时在立意中进行),集中材
料。基本材料准备好了,就是安排、结构。这些很有点像建筑,立意炼意就像要建个什么样的房屋,平
房、多层,还是高层,别墅型,还是普通民居,或是商用、文体活动用等等,要明确,有个"示意图"(至
少在脑海中有个图像),再下来就是跟据蓝图要求,集中各项所需材料(文章用的人、事、景物、背景资
料就是建筑用的钢筋、水泥、砖瓦)。同时准备制作实用的施工图,工作间、起居间、卫生间、活动间等
等的位置,用什么材料,什么样的尺寸、规格,等等都要图表详明。从文章说,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
大段,何处是重点,怎样辅翼、呼应。文章构思提纲,像建筑施工图纸一样,都要既合科学,又合美学,
作文与建筑不同的是建筑的科学性、固定性更强一点,开工以后必须严格按图施工,而作文则灵活得多,
甚至可以先写结尾,再写其他部份,不过次序可以灵活,而基本原则必须遵守。一篇文章的"始、中、
终"必须完美,完美的要求可以参考古人说的"凤头、猪肚、豹尾"。所谓"凤头",就是开头要精采,要像
凤凰的头一样,美丽、动人,有吸引力。从小学到大学语文课本、教科书选的范文看来,精采的开头,比
比皆是,例如鲁迅的《秋夜》、《夜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不
过,不论是从某一作家的总体创作来看,或者从散文这一体裁的总体状况看,作者对开头的专注似不如对
结尾的精心(开头也并不马虎),开头一般多是开门见山,自然平淡。所谓"猪肚",是说文章的中间部分
要"五脏俱全",丰厚肥美,内容丰富,相互倚成,有肥有瘦,各有风味。像一座建筑物,各种房室(厅、
卧、厨、卫),花园、走廊等生活起居的各部分,既具独立之姿态,又具呼应勾连之巧。中间部分毫无疑
问是文章的核心,分量最多,但也要防止"肥胖症",篇幅要适当,孤例、特例不妥,例子太多也不好,油
多要坏菜。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采访笔记上记了很多例子,写文章时只用了几个(不到十分之
一)。事例是如此,议论更是如此,万不可拖沓、罗嗦。要丰富而不"痴肥",充实而不累赘,诙谐而不庸
俗,减一分显瘦骨伶仃,增一分嫌臃肿可厌,这才是最佳境界。
所谓"豹尾",说的是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子的尾巴,漂亮又和整个身段和谐而有美感;对整个身体在奔
跑行走又起平衡作用;在对敌斗争中,还像钢鞭一样,能一击克敌。有这三种功能,才算是好的结尾。本
文前面就说过结尾和开头相比而言,作家往往将更多的功力投放在结尾,精心结撰。散文整体状况是如
此,作家个人创作也是如此。以丰子恺、冰心、鲁迅、朱自清的散文为例,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丰子恺的
《缘缘堂随笔》,每篇开头,都较平淡自然,切题而写,而结尾则每篇有每篇的精采。冰心的《冰心散文
集》也是如此(除掉寄小读者信笺格式的头尾外),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开头从无惊人之笔,
结尾每多意味深长笔墨。朱自清《背影》中的《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开
头都是闲闲而来,平平淡淡。只有《匆匆》用了几个排比,烘托时间过去之匆匆。而所有结尾都情浓意
挚,耐人寻味。于兹可见散文家对结尾的重视。从读者的感受来看,也应如此。如果结尾比较平庸,乃至
有俗套、败笔,那真是吃花生米最后咬到颗霉的了。
结尾精彩,可以带起全文的平庸,而结尾平庸,则全文也会落入平庸。所以,散文家无不重视结尾,
胜过重视开头。这些就是"凤头、猪肚、豹尾"的内涵、效应和明暗着力点。
"凤头、猪肚、豹尾"又只是"结构"的一个分支,不应该成为"公式"。散文的结构正像建筑图纸,是多
彩多姿,千变万化。不仅不同作家,各不相同,同一作家,高手所写各文,也多有不同。"形散神不
散","文无定法,神而明之","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就是前辈深知甘苦之言。
我自己的散文写作,也是既力求不负"凤"、"豹",又力求构思出新。如关于猫的6篇系列散文,《猫
缘》、《猫趣》、《猫赞》、《小猫依人》、《养猫悲欣》、《爱猫之家的启示》,主旨、构思都不同。
总体上却又贯注着历史风云和人的爱心。文字上则是洋溢情趣,时露幽默。单篇的,如《钓鱼苦乐》表面
上浓墨重彩、情趣娓娓地写自己钓鱼的辛苦和快乐,其实是痛批"文革"的。开头用平实语切入"苦乐",中
间紧抓苦乐二字,发挥描摹,穿插一些古典诗文,引人联想,启人情思,缓缓引入"志士凄凉闲处老"的深
层忧思,结尾巧妙一点,主旨豁然。有作为的知识分子,朝朝钓鱼,何等荒唐!"文革"正是祸国殃
民!"眼前日历催人老,苦乐岂缘一钓生?"既总括总应题意,又推进一层,像一记沉重的钟声,让人一
惊!
第三是情感和趣味。这是关于散文评论、理论探索、研究的又一重要方面。散文的情感和趣味是关系
密切的姊妹花,前者是领军。她们是难以分割的连体,又有着自己的个性。情感不仅有爱祖国、爱和平、
亲、爱、友等情感的区别,同一种情感,由于人的襟怀以及当时的激发状况的差异,素养和表达的不同,
在文中所流露、体现的情感,就会有伟大、卑微、高低、雅俗的区别。情感影响着趣味,但趣味仍有其独
特的品格,有童真之趣,"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天真的童趣,让人解颐;有发现之趣,在
平凡的事物中,在司空见惯的情状中,突然有所发现,令人会心、警醒,趣味盎然;有逆理逆常之
趣,"开卷未必有益","吉人未必天相","蛙跳一丈,不如蟾口一张",骤接之似逆常违理,细味,会在莞
尔中首肯;有创新之趣,"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涕流",创获得意中也趣味丛生;有含蓄、诙谐、幽默,风
姿绰约,议论风生之趣,有韵味无穷之趣味,有身处逆境之趣,"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
轼流放诗)。趣事在个人的日常生活更多,笔趣、墨趣、纸趣、琴趣、饮趣、旅游之趣、吟咏之趣、品茶
之趣、散步之趣、宠物之趣等等。趣,活跃在万事万物、随时随地之中,活跃在慧眼灵心之中,活跃在锦
章佳篇里与情感的交融升华之中,活跃在广大读者对散文神来之笔的体悟之中。
散文的情感和趣味,正像人的血脉,是重要的、内在的。是生命的保障,是力量的源泉,是不可或缺
的,萎缩和消失就是生命活力的消减和终止。情感和趣味,又似食品的盐、糖和味精,有了它色香味更
好。却又不似盐、糖和味精,因为盐糖和味精都是食品的身外之物,都是外加的。而情感和趣味是散文的
身内之物,是本身固有的,是情感丰富,逸趣横生的散文作者所生的宁馨儿,它一落地(其实在母胎里就
有了)就活跃在血脉里的。是这篇作品的色香味,天然因子!
情感和趣味更具天才性,是一个文学秉赋优越的人,与生俱来的特异潜质。
情感和趣味是不容易调配好的,自然、恰当,少而精是最佳的调配处方。《藤野先生》、《为了忘却
的纪念》提供了范例,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上宛如小姑娘的发髻,有时还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
了。藤野先生对鲁迅血管图作业的修改与面谈。正是愤慨和敬爱之情与幽默趣味的最佳组合。让人在体悟
情感中又体悟到趣味。丰子恺的《送考》和《奇遇》也是情趣调配得宜的范例。《送考》写自己老羞但不
成怒,《奇遇》写抗战乱离中母、女错成了媳、婆的尴尬!作家的慈爱、愤慨和天生幽默,妙合无间。情
趣调配要优化而不要夸饰,也不要节外生枝。情趣是作家品格、才华、学养的展览。
在这个问题上,理论家与评论者往往只就一些具体的文章进行研究,对于总体的开发、交融、创新与
注意点,则存有很多有待深化的空间。
第四是自然与修饰。这方面论者常常集中于对作品文字--文章语言的评说。
从文学史看来,文章语言从古就是文苑的重大课题,备受关注。孔夫子"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说的
是文章没有文采,影响、传播不会很好,之个"文"(文采)多指文章的语言,再后的史马迁、班固、曹
丕、陆机、刘勰、韩愈、苏轼、徐渭、袁氏兄弟、李渔、姚鼐(现当代更多)等都有关于文章语言(行
文、文风、语词)的论述,许多名言警句,我们耳熟能详。
辞达而已矣。(孔子《论语·卫灵公》
其遣言也贵妍,暨声音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藻思绮合,清丽芊眠,
炳若缛绣,凄若繁弦。(陆机《文赋》)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
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善酌字
者,参伍单复,磊落如珠矣。(刘勰《文心雕龙·练字》
《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
皆山也"五字而已。(朱熹《朱子语类》)
篇有百尺之锦,句有千钧之弩,字有百炼之金,文之与诗,固异象同则。
(王世贞《艺苑卮言》)
十分牢骚,还须留住六七分;八斗才学,止可使出二三升。稍欠和平,略
施纵送,即谓失风人之旨,犯佻达之嫌,求为家弦户诵者,难矣。(李渔《闲
情偶记》)
不用任何形容,只是清清楚楚写下来的文章,而且写得好,就是最大的本
事,真正的功夫。(老舍《出口成章》)
这些话,多值得我们体悟、实践啊!从我的实践和研究看来,散文的语言可分三个阶段:一是初级,
二是高级,三是个性。初级是语句通顺,清楚明白。抒情也好,说理也好,叙事也好,描绘也好,都要合
乎语法,合乎逻辑,让人看得清,看得懂,简言之,散文语言的初级阶段就是通顺。
高级阶段是准确、鲜明、生动,内涵丰富,有魅力,有韵味,多彩多姿;叙事简约而有情致,说理透
彻而具说服力;描写逼真,让人如见如闻;抒情委婉畅达,令人感动,激人共鸣。
这个阶段是刻苦修炼而达到的。修炼,第一是掌握词语与句式,多背诵名文,体悟其中的名言警句,
记牢新鲜生动的词语,以及它们的差别,掌握得越多越好。第二是选用最恰当的词句,要下"推敲"功夫,
要像福楼拜教莫泊桑那样寻找"最恰当的一个",要像马耶可夫斯基一样,提炼语言像从千吨矿石中提炼出
一克"镭"来。第三是"改",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袁枚说"一诗千改始心安","改"是散文语言达到高
级阶段的必由之路。王安石的"绿",宋祁的"闹",曾国藩的"屡败屡战"(由"屡战屡败"改的),都是改出
来的。一字之改,一句之易,能流传千古,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庸为警拔。"改"也有必要的修饰。雕饰应
该去掉,必要的修饰是不能丢的。修饰包括选换、增删、改建等等。认真做好这三步,功到自然成,自己
散文的语言就能达到高级阶段。
个性化语言,指大师创造的体现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品位的文学语言。是高级阶段的冲刺成功,是散
文大师的专利,能让人一读就体味出这是他写的,只有他才写得出这样的作品。个性化又是多彩多样的。
鲁迅的深刻隽永,朱自清的清丽丰腴,冰心的新倩温馨,丰子恺的平淡精趣,孙犁的优美清灵,秦牧的富
丽豪宕,杨朔的精巧工丽,等等,明眼人一看便知。他们是多彩多姿的,又不是模式化的。
个性化是高级阶段的顶峰,但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完美的阶段。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对好诗的赞美,笔者以为可以移用于要求、赞美散文语言。这二
句的精妙之处在于指出了美文产生之诸要素。"清水"正是美文产生之客观环境,作家也要"清","以己昏
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芙蓉"指作品本就佳美,"出"在于脱颖而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形成了摇曳生姿的清美意境。这也说明妙诗、妙文是一个整体。作者的才华与客观境遇,
以及面世后观众(读者)的感受(补充美感),形成1十1十1大于3的复合美感,辐射出更多魅力!
"清水出芙蓉" 的赞美词还启示我们对作品还应关注其问世之后,关注它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关注
它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充分领略开发它的魅力、效应,将创作推进到更高更美的高峰!
笔者曾以"格高、情真、意新、语隽"自勉散文写作。多年实践,深知四者是难以兼备的统一体,但却
是有志者力求兼备的。
玉生同志惠我《心花》,属我写序。读着《心花》,联想引发了我关于散文的陈年旧思,也是我的反
省和希冀与人共勉者。读着《心花》,也感到玉生同志才气纵横,下笔快捷。从书中看来,世界风云,国
家大事,自己的日常生活,亲友的喜悲愁苦,都触动他的文思,都引发他的灵感,都能激放他文心的芬
芳。书中很多篇章,先得我心。说他"雄于文"该不算虚美。其文字,也早已过"初"趋"高"。 作为终日缠
绕在琐细行政工作的"官员",是"网虫", 又是"文雄",实为难得。我为家乡有此才隽,感到自豪,欣
慰。也就不避浅陋,将这自勉的文字,拿来应命了。
我相信,他今日的"心花"不会因这不称之序而减色;他今后的"心花"会因这它山之石,激放出更多的
色彩,更浓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