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研报告厅
减灾棚 致富棚 科普棚
作者:卞永国 @ 2000-11-26
减灾棚 致富棚 科普棚
——射阳县发展大棚种养的调查
卞 永 国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大棚种养为主要形式的设施农业
在射阳县应运而生,并在快速发展,展示了新生事物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其特点是:
第一,发展迅速。从1997年秋至目前的近3年时间,设施种养面积已发展到8万亩,约占全县耕地面
积的5%;其中棚菜7.5万亩,海淡水养殖0.5万亩。海水育苗6000立方水体;平均每年以近2.7万
亩的幅度递增,增幅之大较为少见。
第二,相对集中。全县设施农业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三个产业。一是省道陈李公路沿线蔬菜产业
带,面积近6万亩;一是沿海的海淡水育苗和养殖业。由于相对集中,形成了规模优势和较高的知
名度,如青椒,已形成了耦耕乡庆余村和合德镇金三角一带两大种植区域;合兴乡的莴苣吸引了苏
锡常的大量客户,上市高峰期,运销卡车每天近百辆,蔚为壮观。
第三,形式多样。现有设施从形态上分,既有从韩国进口的现代化连幢式温室,也有因陋就简搭建
的竹木支架塑料薄膜大中小棚;从功能上分,既有自动调温、滴水灌溉、夏季遮阳防虫的多功能设
施,也有单纯以增温为目的的中小棚;从生产时间上分,既有为作物生长全程服务的,也有育苗
(暂养)的。
第四,农民投入为主体。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设施农业总投入高达31150万元,平均每年投入1亿多
元。除了4个育苗场、1座连幢温室和少量日光温室是集体投入的外,其余均为农民投入,约占
90%,农民已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
设施农业的出现,虽然时间不长,但已显示了巨大的作用,农民形象地称之为“减灾棚”、“致富
棚”、“科普棚”。
第一,有利于抗御自然灾害。由于设施农业彻底改变了农业“露天工厂”的状况,不完全依赖自然解
决作物生长的水、温等要素,并借助设施抵御自然界一定程度的风、雹、暴雨、酸雨、冻害和大面
积暴发的病虫害,因而实现了稳产高产。今年历史上罕见的春旱,对大蒜、露天蔬菜产生了严重影
响,但该县合兴乡的大棚莴苣产量不仅未减,还因为光照足、温度高较常年增加。
第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塑料薄膜大棚能有效地增温和减温(夏季配以遮阳网),可将蔬
菜提前或推后上市,打市场空档,因而能够获得比较常规生产高得多的效益。如该县耦耕乡庆余村
大棚青椒,去年亩效益一般在7000元至9000元之间,是露天青椒效益的5到8倍。
第三,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使用。设施农业由于效益较高,具有增加技术投入的经济基
础,同时还具有优良的作物(动物)生长条件,因而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使用提供了用武之
地。据了解,该县设施蔬菜良种使用率在95%以上,许多农民露天生产用不起的国外境外品牌良种
登棚入室;生产领域不断拓宽,大棚花卉、大棚养鸡和大棚水生蔬菜相继出现;滴灌、遮阳网、防
虫网等新技术、新材料开始使用,因而使设施农业成了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有效载体。同时,由
于防虫网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甚至杜绝农药的使用,又为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的发展开辟了新
的空间。
作为新生事物,设施农业的发展,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虽然时间不长,但
已为今后面上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设施农业的作用。不可否认,设施农业发展之初,不少农民是以赚钱为
目的。但几年的实践已雄辩地证明,她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生产者的初衷。其一,她已成为现代农
业的标志,代表了农业的发展方向。群众从生产中认识到设施农业是“减灾棚”、“致富棚”、“科普
棚”,他们的实践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二,她为农民搏击市场经济风浪提供了舞台。应该看到,现
在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粮食、棉花等大宗产品仍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生产经营,只有特种经
济作物和动物生产经营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他们对所从事
的商品生产,从品种、技术要领到不同地区的需求和价格,都了如指掌,只有他们才是真正进入市
场的农民。其三,她冲击了农民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思想。设施农业使农民改变了传统的以土地资
源丰富而引以为豪的优势意识,认识到“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多种田不如精种田)、进而认
识到“二五一十”还不如“以一当十”。设施农业还冲击了农民怕冒风险的意识,现实使农民看到,只
有敢冒风险,敢于投入,才能赢得丰厚的回报。实践表明,干部群众的认识程度与设施农业的发展
速度成正比。耦耕乡干部群众在生产中悟出:设施栽培是种植业的根本出路之一。基于这样的认
识,乡党委、政府采取措施大力推进设施栽培的发展。他们从改善生产条件做起,筹集了50多万
元,帮助大棚基地修筑7米宽的砂石路面12公里,新建桥梁5座,为农民协调贷款41万元,还准备在
附近修建青椒批发市场,因而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近3年时间,庆余村青椒大棚基地从无
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到600多亩,今冬可突破1000亩。
其次,必须选准投资主体。实践证明,必须融合生产者与投资者为一体,才能提高生产者对设施的
关切度,增强危机意识、投入产出意识,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该县在发展设施农业之初,曾付出
过高额“学费”。如97年秋冬发展的千座寿光式日光温室,固定资产投入1000多万元,都是集体投
入的,承包给农民经营。由于投入主体错位,承包的农民没有任何压力,有的甚至种着玩,加之技
术上的照搬山东寿光一套,结果98年大部分不赚钱。更为严重的是,这批日光温室是行政命令的产
物,农民没有承包积极性,因而交费很少,有的不仅不交钱,集体还贴维修费等,到99年底累计投
入已近2000万元,集体背不起这个沉重的包袱,有的地方已悄然毁灭,千座日光温室成了昙花一现
之景。后来发展的管架大棚特别是竹木支架大棚则完全相反。农民拿自己积攒起来的血汗线甚至举
债投入,因而倾注了相当部分甚至全部精力经营,结果如群众所说:“没有一个不赚钱”,一般亩效
益3000至4000元。
再次,必须选准发展项目,拓宽生产领域。设施农业既是高效农业,又是现代农业,必须具备一定
的科技含量,因而在项目、品种选择上要与之相适应。兴桥镇日新村的甜瓜生产有很深的教训。这
个村的甜瓜生产是在上海南汇县创办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带动下发展起来的,起初象南汇人一样引
进国外的优良品种,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后来由于效益回落到正常值,农民舍不得花高价购买
国外的优良品种,因而甜瓜越来越小,产量越来越低,甜瓜变“稍瓜”,基地日见萎缩。
设施农业说到底是一项技术革命,她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特庸乡与南京一家科研单位合作,利
用大棚进行各种蔬菜制种,获得了成功,现在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耦耕农民用大棚生产马蹄
莲等花卉和盆景,利用温室效应提早上市,今年上半年7分地的大棚已获利近7000元。合兴乡农民
学习外地经验发展大棚河藕,目前长势较好。这些范例说明,设施农业有着广泛的适应性,不能囿
于目前的蔬菜业和养殖业,必须不断拓宽生产领域,创新才能天地宽。
第四,必须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农业是更高层次的商品生产,因而必须遵循商品生产规律,她的
每一个产品都要形成一定的规模,有了规模才有知名度,才有市场,才有效益。物庸乡的蔬菜制
种,初期发展很慢,几户人家跟着外地亲戚搞,想大发展,收购单位不感兴趣,人家嫌没规模。乡
党委、政府了解这一情况后,随即上门洽谈,签订了300亩的生产合同,现在这个利用设施进行蔬
菜育种的基地越搞越大。黄沙港镇射阳港一带,原来只有两三家河蟹育苗场,产品仅销县内。近两
年一下子发展到了30多家育苗场,成了全省乃至华东地区有名的河蟹育苗基地,蟹苗远销安徽、浙
江、辽宁等省。同时,还带动了罗氏沼虾育苗的发展。
第五,必须坚持因陋就简的原则。由于近几年农民增收步伐放慢,部分农民囊中羞涩,缺乏投入实
力。射阳县在发展设施农业之初就碰到这样的问题,部分乡镇倡导的以钢管为支架的管架大棚虽然
效益可观,但因投入较高(每亩地需投入8000元)而响应者不多。后来乡土科技人才、农民郑友东
以竹木为支架搭建大棚,找到了因陋就简的发展路子。他搭建的竹木支架大棚,每个占地1.2亩,
一次性投入4000元,绝大部分农民感到能承受,因而远近的农民纷纷效仿。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