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盐文化公园
走近兴化市湖东龙王庙
作者:黄书胜 @ 2006-05-14
走近湖东龙王庙
湖心白龙,从古老的神异传说开始,就与得胜湖,与昭阳将军、张荣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
城东三十里的得胜湖东口龙王庙白龙宫里供奉着湖心白龙——兴化白龙王。该庙地处水泊梁山英
雄张荣大破金兵的遗址处,位于传说中的湖心白龙吸海水之宝地,这便增添了其神奇和诡异。
金秋时节,我们来到湖心白龙传说的发祥地——林湖乡湖东口村,踏访古战场遗迹,穿越时光隧
道,勾连兴化
的历史文化、水文化和龙文化,探悉了这一独特人文历史景观的传承和渊源。
湖心白龙的身世之迷
关于得胜湖湖心白龙——兴化白龙王的传说,湖东口及其周围的村庄流传着至少三个版本。
传说一:黑龙原是率头湖(又名缩头湖,现名得胜湖)里一条兴妖作怪的长(鳝)鱼精,常兴风
作浪,伤害人畜,危及民生。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楚令尹昭阳到黄海之滨的食邑之地——兴化开
垦海滩,将秦国使者、著名谋士陈珍偷送的和氏璧藏到得胜湖东口,镇服恶蛟,不复为害成其“龙”。后
来,力大、善负重物的东海龙王敖广的四太子小白龙奉其父命到湖中盗取镇湖之宝,惊动黑龙。白龙在湖
东口沉龙荡战胜黑龙后,被湖中美景所吸引,乐而忘返,蛰居其间。后来,人们在“湖心龙宫潭”东南的
湖东口土山上建了一座“白龙宫”,供奉神龙。
传说二:湖东口庄址处原是得胜湖东边的一块真龙宝地。宋末一大旱之年,水浒港渔民奉官府之命
掘湖中的泓潭寻水,于湖东口胜湖庄一决口处掘得一眼“妖怪泉”,里面的血水像洪水一样涌出。路过的
一位仙人让人在铁锹上挂上草鞋,稳住蜗居此处的“鳝力士”变成的长鱼精——黑龙。仙人用仙丹给李姓
人家的一条白牛吃下,白牛开口说话,让主人在其角上绑上两把剐草刀,与黑龙到沉龙荡决战。交战中,
白牛被黑龙咬掉尾巴,双目通红,越战越勇,怒斩黑龙后变成一条白龙向湖心游去。从此,秃尾巴红眼睛
的湖心白龙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人们建“白龙神庙”以祀之,建“红桥”——一座砖石桥以镇妖。
传说三:“得胜湖,古名率头湖,又名缩头湖,宋张荣等与金人转战至大捷,更今名。《图经》
载:湖心有潭,白龙居之。龙归,则湖水清澈;龙去,则浮苴,满湖干旱。赙之,立降澍雨。今湖东有
(白)龙王庙,苏州西山寺有兴化白龙王祠……”(咸丰元年《重修兴化县志·古迹·得胜湖》)老渔民
李怀义告诉我们,湖东龙王庙是为纪念替兴化百姓做了好事的历代湖上英雄而建的。湖心龙宫潭在蓼儿洼
的中间,龙王庙的西北,湖心洲的南边,俗称白龙家,现名老爷大堂。潭中有一深不可测的洞穴,传说连
通东海龙宫。这洞穴现仍在村民顾柏华承包的鱼塘里。当年张荣曾在此安营扎寨,与金兵决战,取得得胜
湖大捷,使兴化百姓在一段时间里摆脱了战争之苦。后来,定居水浒港的水泊梁山义军的后代为了奉祀葬
在庄东最高处土山上的祖先,于此建了一座“四义公神祠”,祠堂
里供奉张荣、贾虎、孟威、郑握等四尊像,以后重建大殿时又增塑了白龙王等神像,改名叫“白龙神
庙”,后来俗称龙王庙。湖心白龙是“遍体霜肤”的张荣的化身。元末,部分随张士诚下江南的水浒港人
为了方便祭祖,在苏州西山寺仿建了一座“兴化白龙王祠”。
长期以来,兴化湖心白龙王的节日和庙会,都以祈雨,求福,祭祀与神龙有关的人和事为主旨。
不少年轻人说,人世间本没有什么龙。湖心白龙的出现,完全是饱受旱涝疠疫和战祸匪患之苦的先人们在
古老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基础上的幻想和创造。兴化白龙王的形象和故事,经过人们数百年来的不断加工和
创造,才变成今天这样离奇、优美和动人。
龙王庙地处风水宝地
老人们的回忆,勾勒出湖东龙王庙昔日曾经的风华。庙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6年),距今已
有679年的历史了。古庙前后三进,外加东西两廊,西北角有上下二层的厢楼一座,为禹王殿。山门楼前
有一对大石鼓,内供哼哈二将及顺风耳、千里眼等神像。二进中为灵官殿,内有灵官和韦佗塑像,东西各
有两个禅房。三进共三大间,中间供主行雨的白龙�酢A跸褡罅泄芷咔菽袷薜难绻伊泄苡阆旱钠萜
腥A脚杂形奈渑泄佟⒗坠⒎绮⒃仆⒌缒浮⒂晔Α⒈⑸竦取N骷涔┗悠腥6涔┱拧⒓帧⒅!
⒚纤囊迨肯瘛@飞希碛诿骱槲渌哪辏�371年)扩建,光绪十八年(1893年)重建。1943年春,叛变
革命后的沈志祥将伪22师扩充团团部设于庙中,神像遭毁。同年冬,新四军攻打龙王庙,庙宇圮于炮火。
2004年重建新庙时改庙名为“龙兴禅寺”。
庙依水而建,高傲的耸立在浩瀚烟波的得胜湖东口与车路河交汇处隆起的大土丘的脊梁上,显得
凝重、沉稳而悠远。这里前临湖泊,后映波心,土阜隆然,沙鸥云集,风光旖旎,地处传说中的“湖心白
龙吸海水之宝地”及当年张荣大战金兵的遗址处,因水而充满灵气,凝聚着历史的风云。
&nb sp;
历史上,“吾邑独少宛马来,大泽茫茫不通陆”。(邑诗人李恢《闻昔行》)为求得精神上的安
慰和寄托,躲避灾难,自然会有许多人至此祈求神龙的保佑。祖先们对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的现象理解不
了,便以为是由雷、雨神主管着,所以一遇天旱雨涝,就到此祈求神灵赐福。当年在水浒港课耕写书的施
耐庵先生曾叹谓:庙中神龙“累累显灵”,“百姓四时享祭不绝,祁风得风,
祷雨得雨,极有灵验”(《水浒传》一百二十回)如今,四义士神像早已不复原貌,然而那附在庙中器皿
上的傲骨嶙峋,潇洒恣肆的白龙,似乎向人们展示着它曾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让人惊奇、感叹和评说。
湖心白龙的文化积淀
历史的沧桑变迁在这里留下了古老的神奇传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湖东口人的心目中,
湖心白龙是他们崇敬、喜爱和畏惧的神灵,人们一直把它视为祥瑞吉兆或保护神。由此,他们创造出许多
与白龙有关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充实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这种虚构的超自然之物对于湖边庄风民风的凝聚,湖荡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它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给受到挫折,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们带来精神上
的安慰和寄托。他们认为,白龙王不仅能生风雨、兴雷电,而且是降福消灾之神。所以,拜龙求雨、祁福
或祭祀神龙的习俗在这里从未间断过。如遇久旱不雨,村民们会到龙王庙里祭祀求雨,白龙会吸来东海之
水,化作甘霖喷降下来,使方圆数十里的村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白龙不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
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下大雨为止。为了欢愉神龙,他们还模仿其神态舞之,口中念念有词地唱
之
湖东口的龙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活动与湖心白龙有关。正月里拜
年、闹元宵必有舞龙活动,周围村庄的龙会争相来拜白龙王,以示尊祖。二月二龙抬头时,旧俗要插白龙
幡于屋前,或礅石灰印,要扎素龙“现龙身”。如果祖先的坟墓犯了“天罡地煞”,要请白龙来逢凶化
吉。妇女怀孕后,要到龙王庙中偷碗,以求顺产。村民外出前要到庙中烧“别龙香”,以利出行。发大水
时,人们会争抢“苍龙珠”——蛇或蚯蚓的卵,放到米缸里涨米,放到钱柜中生钱 。村民在六月十五日
(张荣诞生日)有为湖心白龙过生日的习俗。这天,前后旬日,阴晴不常,是日雨卜白龙之归,谓龙省母
归农必有秋。全庄香烟缭绕,爆竹升天。男女老少都要参加隆重的看龙、引龙、接龙等活动。白龙六月初
六回家探母,为晒龙袍日(同日为天贶节),家家户户要曝衣物,塞鼠洞,扫屋顶,为牲畜洗澡,到湖心
龙宫潭或沉龙荡清污物,撒素花,漂纸船…… “六月六,家家洗牲畜,户户扫祖屋”《江苏省志·文化
卷》,“六月六,人人吃焦屑,一口焦屑长一块肉。”(得胜湖谣谚)他们借用多种方式缅怀葬在水浒港
周围垛上的祖先。
&nb sp;
科学和理性告诉我们,龙是一种虚构的神物,它的形象是吸收了许多动物形象
中最神奇的部分组合而成的。汉代学者王充曾指出,龙的角像鹿,头如驼,目如兔,腹似蛇,鳞似鲤,爪
似鹰,掌如虎,耳朵像牛。湖东口的舞龙老人说,湖心白龙的尾巴被黑龙咬掉了一大半,所以是秃尾龙。
最早的龙是用芦材、白花扎成,用来祭祀亡灵的,叫“孝龙”。现在的龙用青竹作龙骨,白布作龙脊,是
用来祁雨祷福,娱神娱己的,叫“游龙”。湖心白龙年轻时胡子是红色的,中年时胡子是棕色的,现在胡
须变成白色的了,表示资格最老了。节日舞龙时,外庄的龙来拜龙王时,需将胡须用麻丝扎起来才能进庄
与白龙嬉戏。否则,白龙王会吹胡瞪眼,外地龙则呆立不动。舞龙时有“二龙抢珠”、“分子息”、“挂
红”、“抢红”、“产龙蛋”、“放元宝”、“摸龙须”、“龙过桥” 等节目。
得胜湖及湖东龙王庙曾吸引历代文人骚客到此观赏胜湖秋月,名胜古迹,凭吊
祭扫历代湖上英雄并留下大量赞美诗句:“风云骤起鱼龙狎,波浪惊翻鸟雀呼”(元·詹澍《七律·得胜
湖晓泛》)“千古为神借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岸上炊烟袅袅,湖中帆影幢幢”(《水浒传·十五
回,一百二十回》) “光彻玉壶栖鸟定,影沉金镜蛰龙惊”(明初宰相高谷)“长啸一声归去来,玉龙
高驾彩云回”(明·宗臣)“东湖秋水欲霑天,一叶微风破晓烟。行到中流最深处,玉箫吹彻老龙眠。”
(清初王贵一《得胜湖》)“鼓声不死旗不掣,水底蛟龙奋鳞鬣。”(清·王熹儒《旗竿荡》)……
相传,郑板桥曾多次游览过湖东龙王庙,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写下了脍炙人
口的不朽名篇《板桥道情十首》,其中第一首中的“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潇潇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
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传神地描绘了湖东龙王庙及其周围的旖旎风光。有人说,
板桥竹是湖心白龙变化成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竹,龙种也。画其根,藏其末,其犹龙之义乎?”宛若
得胜湖中的“金芦材”(传说为湖中神异善变的芦苇王),如同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极像小孩手中的魔
方,随意变化,千姿百态,越变越
奇。
得胜湖西南的城南门外建有一座“三闾大夫庙”,是为纪念“孤忠一片委
清波,千古芳声岂易磨”( 高谷·《三闾遗庙》)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建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兴化县志》载,当年屈原放逐后“行吟泽畔”曾到过昭阳食邑之地——兴化。自然,“湖心白龙”这个
神物没有逃过他那敏锐的目光。忧国忧民的他,因失去楚怀王的信任而欲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离开楚国在
彩云中遨游,发出“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
的感慨后,又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的角度,发出“禹用应龙,如何通江海?应龙怎样以尾划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天问》)的疑问,怀疑远古大禹在江淮一带治水时曾有应龙以尾划地,
为禹指示疏导洪水线路,开挖通海江河,大禹脚下掉的泥丸形成得胜湖边万条田垛的传说。
80多岁的说书老艺人圣加福告诉我们,元末及明代,神魔、白话小说兴盛,湖
心白龙的形象曾被兴化的几位小说家写进了书中。在水浒港课耕的施耐庵创作《水浒传》时,用高于生活
之笔,把自己熟悉的白龙神庙、沉龙荡、龙王港、红桥、湖心龙宫潭等处的人文景观及与之关联的历史人
物、事件等艺术化地揉进了小说中。《水浒传》中散发着浓郁的“兴化白龙文化”气息。而在陆西星、李
春芳的笔下,龙的描写极其情节大多掺合了佛、道的内容。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西游
记》中的“魏征斩泾河老龙”、“孙悟空龙宫索要如意金箍棒”……这些情节中的龙成了作者谴责、嘲
讽、戏弄的对象,兴化白龙王的形象一度遭贬。这与古时兴化盛行佛、道,旱、涝、蝗、疫等灾害频发,
人们结怨龙神有关。《清史稿·灾异一》中载,“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兴化龙现。”“乾隆五年五月,高
邮、兴化大风,有白龙舞空中,鳞甲俱现。”骄横的白龙因累累行灾而令人生畏,遭人憎恶。
今天,湖心白龙已经失去昔日那令人畏惧的灵光,不再是人们信奉和崇拜的唯
一的对象,却依然让湖东口人对其产生挂怀的感情和不尽的联想。人们仍然常常在白龙的身上寄托着自己
的某种思念、情愫和理想,期待着龙王庙这一名胜古迹的历史韵味得以充分弘扬和彰显。(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