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文舟散文:读阮殿蓉《我的人文普洱》
作者:许文舟 @ 2006-05-14
端起品位杯子 把盏人文普洱
读阮殿蓉新著《我的人文普洱》
云南作家 许文舟
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一些搭着文化方舟的图书应运而生,一本又一本从出版商精明的运作中赶制
出来,充塞着图书市场,大有天下茶书一大堆的架势。文人们在为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竖碑立
传的同时,也为自己清贫的笔赚到了不小的收益,然而,在众多茶书中,质量堪忧,就象普洱茶市场,泥
沙俱下的洪流中,质量上品的只是少数。
茶叶分好些档次,茶书同理。随便走进哪一家书店,迎面堆着的一定是新出的茶书,翻开一本,再翻
开一本,才发现内容大同小异,有的甚至是在相互抄袭,抄袭的人太懒,就是一个错别字也没有改变。更
多的出版商迎合着读者对图片的阅读要求,通过大量的图片装点,把很科学很理论的学术著作图解得象孩
子们的连环画册,拧干了其间的水份,茶博大精神的内蕴也所剩无几。茶书重复出的现象也特别突出,就
普洱茶为例,就有不下40个版本,重复着同一个内容。
在众多的茶书中,有一本关于普洱茶的书让我眼睛一亮,刚翻读几项,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就是
著名普洱茶人阮殿蓉女士所著的《我的人文普洱茶》。作者既是一名作家,同时又是普洱茶的生产者,她
对茶品的制作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原料的选用还是加工制作的程序都有极高的标准,所经营的六大茶山
公司每出产一片普洱茶,都要经过她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认真审视,同样,阮女士对自己笔下的文字,一样
注入了负责认真的精神,从不把劣质的作品轻易推向图书市场,在她所出版的《六大茶山》(北京出版
社)、《普洱茶艺》(台湾)以至还泛着油黑芳香的《我的人文普洱》既有专业的理论,又富含文学的因
子,既是调查研究的产物,同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迎接读者的挑刺,在科学与文学的结合处,阮女士以平
实的叙谈,道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普洱茶的精神。
第一辑是普洱茶之源,作者常深入民间,特别是普洱茶的原生地,不放过任何一个与普洱茶有关的细
节,深入采访,将普洱茶置入心的天平上,称出时间的重量。把普洱茶这只枝头的凤凰呼唤出来,摆到读
者面前,让读者在诗意的文字里品尝似佳人的茶香,把玩这种有生命的古董。既然是普洱茶之源,这一辑
花了作者很大的精力与功夫,不难想象,正是作者寻着一杯普洱茶的真香梦回唐朝,才让人们懂得一块普
洱茶潜藏着的美好记忆。第二辑作者深入地把脉普洱茶品,在一片云南的大叶种茶上,写下了人有人品茶
有茶品的文章,结合作者与茶一段梦境般的茶缘,就是普通的一片茶叶,却联结着一段久远的故事,想不
到远在昆明的成功人士的阮殿蓉竟然还记得一个叫鲁史的茶马古道上的小镇,从而在苍桑感的文字中让时
间泡出许多滋味来,那就是作者断言的“百人百味,千人千感”啊。这不是普洱茶特有的千面性质的,而
是面对普洱茶的读者,无法藏匿自己真实的人生际遇,会因自己的心情品出“香、甜、甘、苦、涩、津、
气、陈”的况味,这就是人生。第三辑里作者站在普洱茶专家的角度,面对泥沙俱下的普洱茶市场,发出
了爱护普洱茶的殷切呼唤。随着普洱茶热的升温,不良商家的假货流行,价格欺诈,是普洱茶热中的污泥
浊水和枯枝败叶,正像古玩市场、书画市场存在着赝品与欺诈一样,普洱茶市场同样需要对普洱茶正本清
源,作者是普洱茶产商,不难从侃侃道来的文字里读出她内心的担心与对假货的深恶痛绝。其实,普洱茶
是大众的,它具有平贫性质,如果一味抬高市价,就会变成炒作品,远离人们的生活,一些不法分子就是
利用时间越长价格越高的特性,在时间上造假,作者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普洱茶价值的的原料因素,也正
是这样的原因,作为普洱茶商,她一直追求茶菁的品质,随着一些地方农药残留量的超标,阮女士对茶菁
的质量问题更是关注,她不远千里把原料基地办到六大茶山之外的滇西凤庆,在一棵3200年历史的香竹箐
古茶树脚跟,买地置业建厂,其目的就在于她独具慧眼地看清,还处于贫困线下的凤庆茶农们,拿不出钱
买化肥喂给茶树,拿不出钱买农药赠与那些茶树枝头猖狂的害虫。第四辑里,是普洱茶有关的民族文化,
在云南守望着茶山的民族很多,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各自茶文化,布朗族就是其中之一。顺着茶马
古道已经衰草连天的坐标,普洱茶竟与一条古道交溶在历史的深处,无法让岁月的风雨抹去印在青石板上
的蹄印。第五辑中,重点是普洱茶的精神,这种精神叫人文精神。“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这是这
种精神的具体表述,再就是前面已经提及的平贫性。普洱茶在马帮文化的产物,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
炒得十分火热的商品,但一旦脱离了平贫特征,就会走向虚无。
本书图文并茂,这是读图时代读者的需求,诗一样的语言通过与精美的图片搭配,生出一种让人愉阅
的感觉,这是现代出版业的一种指向。云南人民出版社精心编辑的这部图书,尽管有一种应景赶时之嫌,
却以它的精美让热爱普洱茶的读者喜欢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