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寻访《阿Q正传》的诞生地
作者:浦玉生 @ 2000-11-26
寻访《阿Q正传》的诞生地
浦玉生
北京西直门内大街八道湾11号,是世界名著《阿Q正传》的诞生地,这里是鲁迅与其兄弟周 作
人等共同居住过的地方。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同时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在五四 运
动期间曾产生广泛的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几千年的奴隶生涯严重地扭曲了中国人的人性,使诚为鲁迅笔下的阿Q。中国人必须从在自 卑
与自大之间失去平衡的阿Q转变成为能自尊自律的、独立自由的现代公民。这是“五四” 运动八十年
后国人的警语。
这部文学名著是鲁迅居住在八道湾11号时的作品。
到西直门内大街,我所见这里正在挖树木、刨树根,西直门内外多为居民平房,较为破旧,
城市的拆迁正在进行。
一路寻问过去,她是营业员,说要乘2站路,然后询问公用库胡同。
直至在赵登禹路口问摊贩,他指引了一下八道湾胡同。
这是一条曲折蜿蜒的小胡同,初极狭,进入50米后地势逐渐开阔,是八道湾11号后门。问一
小朋友约11岁:你知道是鲁迅故居吗?他爽快地回答:我家就住在里边,是鲁迅住过的地方 。
进后门有西厢房,老大爷、大娘正在打麻将,我想静静地看看这树、这房、这院内的一切,
不想打扰他们的“麻将瘾”,这时坐北朝南的老大爷看到我问:“你找谁?”这时我干脆走 进 ,看去
着他们已成了牌,即问:“这是鲁迅住过的地方吗?”一位老奶奶说:“是,这就是! ”另一老奶奶
说:“房间大着呢!东面还有两套间。”
当年鲁迅买下罗姓的房屋,接母亲来北京住,让她与儿孙们欢聚一堂,颐养天年。此外,周
氏三兄弟合住一处,有利于互相照应,能解除鲁迅心中许多牵挂。
1919年11月21日,八道湾新居整修完毕,鲁迅和周作人夫妇先行迁入。12月29日,鲁迅回绍
兴接母亲、朱安及周健人一家来京,合家住进八道湾。
这所宅院是北京四合院中被称为“三进”的大院落。共九间,每3间1套,中间位置的3间就 是鲁
迅当年创作著名小说《阿Q正传》时住的地方。
这里,也是诸多名人来过的宅院。
1922年2月,受北大校长蔡元培之托,来北大教授世界语的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这里暂住 。
爱罗先珂是诗人、音乐家。他会弹琴、唱歌,还乐于与家中的小孩们玩耍。爱罗先珂嫌北 京寂
寞,夜晚没有昆虫、蛤蟆的叫声,便买了些蝌蚪放在水池中,然后又怂恿家人买小鸡小 鸭,结果
没两天孩子们报告:“没有了,蛤蟆的儿子。”鲁迅与爱罗先珂结下了友谊,并以 爱罗先珂在八道
湾居住时的生活为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鸭的喜剧》。鲁迅还翻译了爱罗先 珂用日文写的一些童
话和童话剧。
蔡元培、胡适、郑振铎、郁达夫、许地山等人都来过八道湾。胡适来八道湾有过两次,是请
爱罗先珂到北大讲课之事。1922年3月4日这一天,胡适与鲁迅作了长时间的恳谈。胡适日 记中写
道:“豫才(鲁迅)深感现在创作文学的人太少,劝我多作文学,我没有文学的野心, 只有偶然的文
学冲动。我这几年太忙了,往往把许多文学的冲动错过了,很是可惜。将来必 要在这一方面努一
点力,不要把我自己的事业丢了来替人家做不相干的事。”同年8月11日 , 胡适写道:“周氏兄弟
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豫才兼有赏鉴力与创造力,而启明的赏 鉴力虽佳,创作较少。”胡适
对鲁迅评价很高,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鲁迅与胡适之间十分融洽 的关系。
毛泽东也曾到过八道湾。周作人1920年4月7日日记记载:“毛泽东君来访。”,当时的毛泽 东
是刚从湖南来北京不久的青年学生。他一面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一面在北大旁听各种 课程,
到底毛泽东到八道湾访的是周家哪个兄弟。学者们撰文有争议,但八道湾曾留下毛泽 东的足迹是
甭庸置疑的。
我读到两则资料,权作考证:
一则,毛泽东去拜访的是周作人。当时,周作人是导师,是大家,毛泽东是后学,是呼啸前
行的热血青年。周作人于年前鼓吹一种“新村主义”,是从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那里贩来 的。毛
泽东是新村实验的支持后,他趁为湖南“驱张”运动北上京师之机,于一九二0年四 月七日,在八
道湾,登门拜访仰慕已久的周作人。历史老人很促狭,作人与鲁迅住在一起, 毛泽东竟偏偏错过
了鲁迅,他日后最为敬佩的伟大作家。
二则,1933年瑞金中央苏区,毛泽东受人排挤而没有领导职务时,就关注鲁迅。找到冯雪
峰 ,毛泽东几次提出:“今晚我们不谈别的,只谈鲁迅好不好?”而且不无遗憾地表示,“五 四时期
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 。如果说鲁迅
精神喻为中国土地上引导国民前途的火炬,毛泽东所率领的工农红军是举着这 熠熠火炬,照亮了
中国革命的道路,毛泽东评价鲁迅:“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 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据介绍,当城市住宅改建工程将拆除鲁迅故居时,许多专家学者、人民群众纷纷要求保存鲁
迅的这一故居,不久的一天,八道湾的现有住户将搬出来,将恢复鲁迅故居的原貌。
我从八道湾的侧门进去,拐了几个湾。从正门出来,从搭着的厨房屋披,像“地震棚”,像 “贫
民窟”,里面住着不少人家。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鲁迅的信息,我又问一位中年妇女: “同志,请
问这是鲁迅先生住过的故居吗?”她答:“都这么说,但我没有见过。”
真是:“欲问前朝事,无语对暮霭。”这儿哪里还有三进的大院?哪里还有可供儿童嬉戏的 开阔
地?哪里还有创作《阿Q正传》的痕迹?
尽管这样,我相信,千秋万代之后,阿Q依然是一位文学的典型人物,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
这儿永远是一方风水宝地,令人神往,走向永恒!
智慧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