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继才 @ 2006-05-23
野说青年歌手大奖赛
据央视索福收视数据调查显示,收看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直播的观众高达上亿人。有幸成为
其中的一员,零星看了几场比赛,本不是乐评人,来不了正经的。但如今好了,有了自己的博客,也不妨
凑凑热闹,“野”说一点自己的感受。
“原生态”——真是“乖乖咙地咚”
今年青年歌手大奖赛最大的亮点,是“原生态”和“组合演唱”分别从民族组和通俗组分离出
来。这二者均有各自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要求。因此,“原生态”和“组合演唱”形式单列出来后,会使二
者的评比标准趋于明确和清晰,以便评委能准确地掌握和评判,也扩大了参赛面,增强了比赛的丰富性、
趣味性和紧张感。特别是对弘扬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挖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起到了积极有效的
推动作用。
我听了好几首原生态演唱形式的歌曲,让人感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音乐洗礼。这感觉真是无法言
说,用昨天一首组合演唱歌的歌名来形容真是“乖乖咙地咚”。真声演唱,原汁原味,旋律优美动听,民
族语言独特,伴奏及演唱形式新奇,加上极富民族特色风情的服饰,让人耳目一新。
云南的新稻子组合,质朴、淳厚,绵延交叠的合声韵味十足,别有风味;湖南湘西的苗家“水
腔”,悠扬、灵秀,犹如自然、飘逸、婉转的山中百灵,让人享受到了沁入心脾的天籁之音;四川的“羌
族酒歌”,浑厚、纯朴,让人随着那来自于草原和大山之间的自然绝唱痴了、醉了;蒙古族的“呼麦”,
声音技巧独特,声音多变美妙。听了这些植根于中华民族大地百花园中的原始绝响,让人真正感受到了中
华民族音乐之“魂”的所在,叫人自豪,叫人骄傲。
当然,大多数原生态的声乐作品,语言难以听懂,技巧难以把握,所以群众性和传唱性不强,制
约了它的传播和发展。我认为央视及各地方的主流艺术传播媒体,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来推广这些
原生态歌曲,让我们这些少数民族的艺术精华能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让每个民族的艺术特色都能在中
华大家庭中交融共荣。
综合素质测评——“七不隆咚、八不隆咚、彩(猜)咚彩(猜)”
对于参赛选手要进行综合素质测评这是无可争议的,作为一个搞艺术的,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知
识底蕴,要有起码的综合素质涵养,大凡那些高层次的艺术大家,也是一些了不起的博采众长的杂家。因
此,作为青年歌手,要想使自己的歌唱艺术之路走得更远,必须广泛吸取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化艺术
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我看了几场大奖赛,觉得综合素质测评还应该在提高信度和区分度上作一点
文章。
首先,综合素质测评要提高信度。我认为本次大赛的测评不能够完全反应选手的综合素质。看了
几场,发现每位选手所抽试题的难度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比赛中,有的选手得全分,有的得零分。综合
素质的评分虽然在总分中只占1分,但对选手的总成绩而言却十分关键。综合素质得全分的选手,除了本
身素质也许是高些外,题目本身也是相对要容易些。如考“成语接龙”题,这可是小学三、四年级学生都
会做的题,如“听歌曲接唱”题,放的歌曲大都是耳熟能详的歌,这样的题目就比考国外音乐知识要简单
得多。你能说会答这些相对简单题的歌手的综合素质,就比答不上英语单词含义的原生态选手的素质要高
几个档次吗?有的选手对题目完全不会回答,但他会“七不隆咚、八不隆咚”地猜(也许有艺术灵感,昨
天还有观众取出戒指提示),所以这样的选手的综合素质得分,就有一些机会和运气成分,使得综合素质
测试有失客观性、科学性、公平性。
我想,综合素质测评是不是可以多给一点时间进行笔试和面试,或者像高考一样,所有进入复赛后
的选手统一进行综合素质测试。按现有的文学、历史、地理、科普、美术、体育、音乐等分类,每一类型
题目出一组题,难度系数相对统一。让每一位选手都有选做同一类型题的机会,这样,素质测试就会显得
客观公正些吧。 (呵呵,这样是不是太复杂了一点?)
其次,综合素质测试要有一定的区分度。现在按比赛规则把歌手分成了五大类,作为歌手有起码
的统一的综合素质基本要求。我想对每一类歌手的文化艺术素养的要求还应该有侧重点,也就是说要在共
性的前提下还要体现个性。文化知识的测试可以按组别分成几个档次,不能把原生态的歌手和学院派的美
声歌手放在同一水平线上。音乐知识测试,原生态和民族组应侧重中华民族的艺术精华,美声组要多了解
世界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通俗组和组合组应多了解当今世界的流行音乐。这样,就不会出现18岁的蒙古
族原生态歌手不知道获“格莱美”奖的博诺,反倒让评委尴尬的局面。
我曾经的学生,代表湖北参加第九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在最后个人决赛时,演唱得分是第二名,
由于抽到了不熟悉的美术类测试题“向日葵作者及其国籍”,他没答上,结果最后只得了个三等奖的第一
名,遗憾啊!如果他碰巧抽的是体育类的题目,或许结果就不一样哦。所以说综合测试题要有一定的信度
和区分度,这样对选手会更公平,不至于让选手抱怨运气不好,试题难度不统一,这样也可提高竞赛的激
烈程度和选拔人才的信度。